一、广州寺庙放生巴西龟会冻死吗
1、2020年11月29日,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浙江佛学院举行。中央统战部十二局相关负责人,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演觉法师,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主任楼炳文,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宗性法师,宁波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金黎萍,奉化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峻,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浙江佛学院院长怡藏法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圣凯法师,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诚信法师等出席活动。揭牌仪式由浙江佛学院副院长持定法师主持。
2、怡藏法师介绍基地有关情况,他指出,“人间佛教”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未来,基地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以打造“佛教教义教规阐释的平台、人间佛教思想研究的中心、人间佛教人才培养的摇篮、人间佛教对外交流的基地”为目标,充分利用宁波丰富的佛教资源和雪窦山特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对外交流等活动。
3、深入挖掘人间佛教思想的现代价值,积极探索人间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凝聚世界范围内人间佛教研究合力,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逐步形成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思想阐释、学术交流一体化的格局,培养一批有学术造诣的人才,产生一批有相当质量的科研成果,举办若干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活动,以此打造中国人间佛教思想研究阵地,提升人间佛教思想研究的整体水平,助力佛教中国化和佛教现代化进程。
4、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的设立,是佛教界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性举措。而人间佛教思想是佛教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未来,基地必将有利于人间佛教思想的研究与弘扬,有利于强化对教义教规的阐释,有利于佛教的创新与发展,对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佛教中国化,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5、人间佛教思想由太虚大师首倡,他曾住锡雪窦山十四载,一生崇奉弥勒,提出将雪窦山建设成为“弥勒道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与他的弥勒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协会自赵朴初会长始就一直倡导“人间佛教”的道路,人间佛教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主要指导思想。此次,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落户雪窦山,以此来传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中国佛教界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研究与发展,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6、国清寺位于浙江天台城北3公里的地方,和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绝”,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祖庭。
7、国清寺是我国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
8、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关镇北4公里处。
9、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国清寺曾毁于武宗灭佛和北宋宣和二年。宋建炎二年修复,名列“五山十刹”之一。清雍正十一年下诏重建,至清末、民国时期又有增建。寺院占地2公顷余,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六百多间古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
10、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大雄宝殿正中设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坐像。像背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两侧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罗汉坐像。构成一个拥有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
二、放生应该放什么歌
1、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我国寺院四绝。
2、全国现有两座国清寺,一坐落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华顶山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被中、日两国佛教奉为发祥地。与齐州灵岩寺(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润州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市),并称天下“四绝”。还有一座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
3、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顗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现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4、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国清寺究竟何时移到现在的位置,并形成现在的布局已很难查考。但从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纪略》一文中提到的国清寺“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句分析,可见当时锡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那么说明至迟在明代,国清寺已移至今址,并基本完成现在的布局。另外,而今梅亭的位置上原建有迦蓝殿三间,系明代建筑,也可从旁说明。
5、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国清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清寺了。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传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这大概是我国现存最老的一棵梅树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解放后,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当花开时,疏枝横空,暗香浮动。
6、据推测“国清寺”这三个字可能确为雍正皇帝书写。
7、国清寺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
8、与其他名刹相比,国清寺的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寺中每一殿堂楼舍的建筑都十分精美,是祖国古代建筑的珍品。寺内外古树名木广布,现存主要建筑是南宋时重建的隋塔、雍正年间重修的山门、弥勒殿、雨华殿和大雄宝殿等,以及建于清代中后期的西路三圣殿、罗汉堂和东二路的禅堂。西路的妙法堂和东一路的方丈楼、迎塔楼建于民国时期,均保存完好。建于清早期的建筑为官式建筑,弥勒殿和雨华殿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三圣殿、罗汉堂和禅堂是典型的南方厅堂建筑,妙法堂、方丈楼和迎塔楼为中西合璧。
9、从自然景观来看,国内大部分古刹均选址于三面环山的谷地(如宁波天童寺、普陀法雨寺、杭州灵隐寺、嵩山少林寺等),而国清寺却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出城关三五里,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3米的隋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窥塔身全貌。而国清寺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转过寒拾亭,只见“隋代古刹”一照壁,古刹山门不知开于何处。等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见古刹山门。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国清寺的选址和面局很有意思的。宋人夏竦写诗赞道:“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楼半落晖。”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县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10、国清寺的山门也很有特色。国清寺象其他寺庙一样面南而坐,具有正规的建筑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山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朝东而开。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独运。因为这样一变化,便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生趣。游人过寒拾亭,越丰干桥,见到的不是一般常见的寺庙建筑前方方正正的大广场,而是完全自然的缓冲地──长12米、宽25米的空地。由此给人悠然自得情趣,产生绝妙建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