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
【同学心得】
净人甲:前天晚上答应法师陪净人乙去汽车站,也同他说好了,后来由于自己烦恼比较重,遇到境界调整不过来,就没去,向法师忏悔。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慢心比较大,净人乙怕我晕车,让我吃晕车药,我对中药、西药都特别排斥,以前生病几乎很少吃药,经常听很多人说吃药不好,特别是西药,所以我特别害怕吃药,净人乙非得让我吃,我当时本来想勉强去,他这一说,还催我快点。我就说:“不去了,法师让我去,也不去了。”当时想不通。贤甲法师说同行之间要互相帮忙,不要怕麻烦。前天写日记我感觉还很相应,但是一遇到境界的时候,还是怕麻烦。下一次的话,为了同行的事我要牺牲自己一下,这一关要突破。借此机会向法师、净人乙忏悔,这一次食言了。以后我会努力克服自己,与同行相处主动调整心态,不怕麻烦,同行有事我会积极努力付出,说到就有做到,不能再失言了。阿弥陀佛!
……
【法师引导】
1、要发愿做一个有出息、有成就的人
在《论语》上,孔老夫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现在有三十岁的举手,哎呦!过三十的不多呀!看来还都是小伙。孔老夫子讲三十而立,这个立是什么呢?师父说,这个立是立志,等同佛教说的发愿。上一节课谈到师父广大的格局,大家有没有想过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众答:有。
世间很多人都是碌碌无为,可有些人是有些抱负的,比如说以前的净人丙,他在世间是有想法的。这一生也要有一定的抱负,我们如果没有一定的抱负,我们的生命将会黯淡无光,即是没有力量。师父讲,格局决定结局,有多大的格局,将来的结果就会有多大。愿力决定始终,没有愿力,我们坚持不下去。我们发了愿,常常串习,才会自始至终不变。为什么?在生活中碰到困难和问题,只要它没有和我们的愿力相违背,我们还是要突破。
很多情况之下,我们碰到困难,碰到问题了,就退了。为什么退?被困难障碍住了,其实是忘记了自己的愿呀!实际上这时候应该提自己的愿力,我到底发了什么愿?我们刚才不是说先立志嘛!可当行持遇到困难时,出现种种的障碍时,就要回归原点,找自己曾经发过的愿,即使我们碰到困难,也不会退的,跟自己愿没有违背。若真的退了,等脑子清醒之后再回过头来已经来不及了。很多时候是没有后悔药的,为什么?这就叫业,业感果,每一个因缘,每个时段,每一个时空点,业感的果是不会重复的,都是过去的业种子遇到今生的缘现行和合了,未来它一直都在相续,一直都不会重复,没有回头路,所以我们只有把握当下。有这个愿之后呢,就不要把它放弃。还有一句智慧决定成败,今天不是主要谈这个。这个愿力非常重要,大家这一生做为佛弟子,将来要做比丘,就要有愿力,发愿至少要有一定的成就。
2、发愿要与观待时机和因缘相结合
成就有好几个方面,师父讲:“学业、道业、事业,既能够修行,又能够做事,又能够做学问。”道业就是修证方面的,学业就算是教量方面的。事业,教证二者都具足才办得非常广大,不然的话事业可能没办法扩大,要么就是流俗,变成世间的,人天的层次。作为求解脱的佛教徒来说,这种事业办得大也不一定有好处,为什么?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把大家折腾得引错地方了,这就麻烦了,所以这个愿力相当重要。我们上节课主要谈到师父的想法,在今世作为佛教徒,他的眼光多么的长远,他想到的是佛教如何入世,如何普世,如何大众化。其实师父确实洞察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知道目前佛教只有先大众化、普世化,在这个基础上,再过二、三十年,四、五十年才有可能建立整个修学的体系,各种教派才会兴盛起来,而不只是一个梦想。在当今社会出家的人越来越少了,国外有些地方更是少,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算是比较深厚的,但还是很难的。真正的菩萨就是观待因缘,观待时机,这时候整个因缘应该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引导世俗而不流俗,这就是菩萨。师父看到目前整个社会的情况,国家的各种政策背景,来找一条佛教入世之道,这个可以说最大的发心,最大的利益众生的大愿,这是非常难得。有的人有这个愿,但只能是愿,不一定成形;师父有这个愿,也有这个因缘、机遇,他可以这样做,这非常难得。所以我们现在追随师父,相当殊胜。
3、发大愿才能跟善知识相应
要常常发愿,早上起床之后就要发愿,发大愿,这个才能跟善知识相应。不然的话会跟善知识不相应,不相应的话就老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就比较麻烦,学好了,最高的成就是个阿罗汉。实际上成阿罗汉是很难的,哪那么简单?四无量心都要具足!可不是一般的心量。总之,发愿非常重要,跟着大乘善知识学习佛法就会如鱼得水,非常容易,积福慧资粮也比较容易,布道也容易,传法也容易,要你自己的话比较难,这个是显而易见。
上节课师父讲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如何把佛教一步一步纳入社会,首先提出文化软实力。第二,在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佛教文化软实力。在这种情况下,佛法就容易被大众接受,就容易推出去。师父现在做推客、博客、出版书籍、建立网站、成立基金会,就是很善巧地搭建了跟社会接轨的一个虚实相并的平台。师父甚至看到未来国家的概念不仅是领土的概念,也是文化的概念,那么现在如何去做,如何开始做铺垫是相当重要的。什么文化才能被别人接受?佛教文化比较好,比较中性,这非常难得。我们这一批人感得这个时代,也是大家福报,过去世修的,主要都是佛菩萨、善知识的悲心和愿力摄受、拉拔,才使我们感得如此的环境,是自己修的,也是师长的功德。所以大家在这要多加珍惜,不至于把它浪费掉了。
刚才大家谈了一些近期的学习心得,都很好,这说明每一个人有各自受用的点,包括没有谈的人,也许心得更好但没有谈,因为时间不够。总之,大家在一个班要相信别人,不要常常怀疑别人,相信别人的能力。每个人都能成佛,其他的还谈什么?不用谈了,佛都能成,是不是?相信别人的能力,相信是相当重要的,不管你帮别人,别人帮你,大家工作,或者说话,一个语言,一个行为,一个动作,我们都要训练,感恩、相信。这样的话彼此相处就比较融洽,学法就比较容易入心。在团体之间需要具足一些好的方法,大家用这些法类彼此互相团结,这个很重要的。
4、最大、最美好的愿景把自己的生命与佛教、与众生连在一起
师父谈到他在思考如何与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这如果不是一个大的心胸,谁又能做得到?很难做到,是不是?完全把自己的生命与佛教的生命融合在一起。就好像净人丁回忆跟师父在江苏无锡参加二届佛教论坛之后,总结了三句话:自他不二、身心不二、依正不二。这是他对师父功德的体会,是把自己的生命跟佛教、与众生连在一起了,这个境界是相当相当的高,一般人是无法达到的。
有一种情况是,在修持到高境界的时候,外四大与内四大融合,内四大与自己的心性完全融合,结果是什么,你知道吗?我们这个身体就可以转化,比如西藏虹光化身,临终时肉体慢慢缩小最后完全化为一道虹光走了,不用埋或火化了。内四大与心性完全融为一体,他已经转化了。我们现在这个有漏的、恶臭的身体死了,扔了之后再去闻,一公里之内都可以闻到。通过修持之后,内四大与心性完全融为一体,通过转化,变成清净的心识,不再是我们那不干净的东西了,完全融为一体。依正不二,是内四大与外四大结合。我们看弥勒日巴尊者临终时,就可能有类似的境界,大家举行火葬但点不着,最后尊者的遗体自己生起火来了。在尊者的传记中这样记载:“尊者的无垢金刚双运身并没有倒下,在八叶莲花形的火聚中,安稳的坐着,尊者的身体就好像花杂中的蕊一样,坐在八瓣莲花的熊熊火叶之中,右手持说法印下垂压于火尖,左手托住面腮,作唱歌的姿态……尊者刚一圆寂,祭坛就放出光明,变成一个四方形的越量宫,种种光明伞盖、彩霞、宾幢等丰盛的供养,无尽庄严。”佛陀涅槃的时候也是用自己的三昧真火荼毗的。总之这种成就的境界太好了、太美妙了,我们应以此为愿景好好努力,这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不可思议。
益西彭措堪布答:寂天菩萨说:"故求灭苦者,当生般若慧。"请问你学般若法门的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照寂益西彭措堪布答:寂天菩萨说:"故求灭苦者,当生般若慧。"请问你学般若法门的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照寂天菩萨的要求,什么样的目的和方法才是正确的?请各位认真地思考。
答:灭苦是般若的功能,学习般若的目的,即是以此殊胜法门来消除一切苦因苦果,获得救度一切众生的目的。能彻底灭尽诸苦的是道般若和果般若,而寂天菩萨和全知麦彭仁波切殊胜无比的能诠文,是完整传递给我们道般若和果般若的桥梁。这样首先就要反复研习法本,吃透其中的科判和文句,明白它们所指的实际含义,逐渐产生出思慧,接下来用思慧对照自相续,进行持续地体会和安住,产生出相似乃至真正的般若慧。这样的学习,将会是卓有成效的学习,是能成熟自他相续的学习,也是佛菩萨和传承上师们所欢喜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