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生适合放什么佛歌
1、包山寺位于烟雾缥缈、浩瀚无限的姑苏太湖之中最大的岛屿——西山。地属于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梅益村),在苏州市南面,距离古城约四十五公里,四面环山,清净幽雅。据民国《吴县志》记载,原名福愿寺,始建于梁大同二年。唐上元九年改名为包山寺。唐高宗李治赐名“显庆”,故又名“显庆禅寺”。明万历三十六年,天王殿失火,后里人蔡鸣雷重建。清咸丰庚申之变,殿宇稍圮,同治年间僧德源募修。文革间寺院被毁。
2、千年古寺,历尽沧桑。至1995年由当地人民政府出资重建,1999年10月23日开光,并对外开放。该寺旧时规模极为宏大,全盛时有僧房1048间,有“大丛林,庇千僧”之说。宋人王钰《包山禅院记略》中称“兹院自六朝之后为胜地”,是历代文人墨客礼佛拜谒之地。江南名刹包山寺也是高僧辈出之地。清顺治年间,该寺住持山晓和尚应召进京主持董鄂妃丧礼的佛事活动,受到顺治帝的赏识,并赐御笔“敬佛”二字。现竖立在石公山御墨亭中的“敬佛”碑,即为光绪年间摹刻之物。寺中原有明万历年间刻本《大藏经》,为目前国内仅有的两部之弥足珍贵,现藏南京博物院。
3、寺始建于南北朝时南朝宋永初年间,初名包山禅寺。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20~519)重修,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又再兴,并改名福愿寺。唐高宗李治显庆元年(656年),赐额显庆禅寺。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改名包山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高僧神皓大师来包山寺主持,修复并扩建殿堂房屋1000余间,自此名声大振,道风远近闻名,四方学子闻风皈依者达千人,成为江南一大丛林。唐肃宗乾元年间(公元759年),赐名包山禅寺。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包山寺被拆。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开封大相国寺慧林禅院高僧怀深大师(封号为慈受大士,普照禅师)到此主持重兴,并改寺名为包山寺。宋高宗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赐额包山显庆寺。元朝末年遭兵火被毁。明太祖洪武初(公元1368~1398年),归并上方寺。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6年)有呆庵禅师主持重建,并更名包山禅寺。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8年),有山晓禅师主持,禅师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应诏进京为董鄂妃丧礼主持佛事,深得皇帝尊重,并得御赐亲书“敬佛”二字。御书原挂于包山寺大云堂内,清光绪年间摹刻于石,今在寺之御墨亭内。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有荫南禅师主持修建了钟楼,祖堂等处。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兆隆禅师继主,扩建修复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满月阁、空翠阁、大悲阁等近二十余所建筑,由此声名远扬,清末开始衰败。民国有太虚大师住持于此,并设佛学院,树新育人,延续慧命,此后大休和尚、闻达法师、云谷法师等先后住持,暮鼓晨钟,古风依旧。
4、1937年9月4日,苏州图书馆馆长蒋吟秋为避免苏州图书馆的30多箱珍贵古籍被日寇所夺,将其秘密运至西山包山寺,藏于满月阁的复壁中,由住持闻达和尚负责守护。1946年4月11日,在包山寺藏了八年之久的古籍被运回苏州图书馆,包山寺住持闻达和尚受到民国江苏省政府的嘉奖。住持期间开设佛学苑、弘演佛法、保护文物——明万历大藏经也称《经山藏》,国内仅存两部。1970年8月14日文革期间寺院面临拆除,根据当时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的意见,由石公公社、吴县文教局将《大藏经》移交给南京博物馆保存。《大藏经》共有344函,其中正藏211函1434册;续藏90函790册;又续藏43函362册;其它佛经有1300多册,共3921册。目前仍有南京博物院保管,包山寺已向有关部门上书将《大藏经》请回寺里保存,使之一镇寺之宝发挥作用。十年文革中包山寺被拆除,使这座绵延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古刹,从此沉默20余年。
5、1995年,经吴县市人民政府批示,同意对千年古刹包山寺进行修复,并礼请灵岩山贯澈法师主持工作。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欣闻此事,特地题写“包山禅寺”额,为古刹增光润色。
6、在大和尚的指导下,监院心培法师率领弟子,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目前已完成了牌楼、香花桥、山门殿(总面积100㎡)、天王殿(203㎡)、大雄宝殿(586㎡)、藏经楼(240㎡)、念佛堂、斋堂、东西厢房、关房、御墨亭、配电房、钟楼、鼓楼、僧寮、尊客堂、天香斋、凝香塔院、普照塔、安养院(—期、二期、三期)、大山门、方丈院、综合楼等建筑,现占地100余亩,房屋数百间,建筑面积近万平方,总投资2300余万元。
7、1999年10月23日,包山寺举行殿堂落成、全堂佛像开光、贯澈大和尚方丈升座盛典,气氛隆重。苏州及附近省、市名刹诸山长老,市、区政府、佛教协会领导以及护法居士约数万余人参加盛会。中国佛教协会发来贺电;著名书画家,九十多岁高龄的谢孝思老先生不顾年迈应邀前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学长老致贺词。
8、2006年秋,包山寺再次举行重建十周年,方丈贯老八十大寿喜庆,大玉佛开光大型法会。前来观礼的四众弟子约有万余人。
9、包山寺不但在建筑上已初具规模,文化上也在不断完善。寺内收藏大藏经十余套,各种大型丛书八套,除此其他书籍约存数千册。寺内还成立了相关的文化机构:1999年创办了香海书画院;2000年创办了包山诗社;2007年创办了吴中区佛教文化所。在教育上:2000年包山寺创办了包山学社;2005年与扬州大学达成联合办学的协议,是中国第一家寺院与大学联合办学,让佛弟子接受高等教学的场所;2006年包山寺又和扬州大学联合挂牌成立“显庆佛学院”,并先后创办《玉毫》、《显庆佛学》。
10、2007年,方丈贯澈大和尚慈悲,重点培养年轻一代。于当年10月退居,同时推举监院心培法师为第二任住持。如今的包山寺早晚殿堂、布萨诵戒、念佛上课、日日如常。想必今后的包山寺在住持心培大和尚的努力下,将会展现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放生的时候需要说什么
1、心培法师简介:心培法师,字慧彬,1969年8月12日生于江苏海安县西场镇。苏州市吴中区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苏州市相城区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1989年3月29日,前往江苏东台泰山寺,拜时任住持的达禅法师为师父,4月29日正式成为达禅师父的徒弟,落发出家。1994年,前往闽南佛学院继续深造佛学院本科课程。1997年包山寺修复工程主体建筑(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竣工落成。6月5日,灵岩禅寺贯澈法师受邀出任苏州西山包山禅寺方丈,心培紧接着受邀出任该寺监院。十二年时间里,心培法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的理念,处处谦虚,事事勤奋,严守清规戒律,样样为年轻出家人做好榜样。1997年至2006年期间,心培法师还先后出任苏州市吴中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市相城区佛教协会第一届会长、苏州市相城区圣堂寺住持、木渎明月寺监院、越溪旺山宝华寺寺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吴中区佛教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所所长、吴中区慈善委员会会长。并协助贯老创办香海书画院、包山诗社、包山寺显庆佛学院(筹),任副院长兼秘书长、副社长、副主任。2003年秋出版了个人诗词专集——《指归集》,收集了法师自2000年至2003年300余首诗、词、联。如今正准备出版《指归集》续集。如今,在心培法师带领下,包山寺早晚殿堂、布萨诵戒、念佛上课、日日如常。吴中区佛教事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
2、苏州佛寺谈之二·慧庆寺故事
3、慧庆寺位于阊门外白莲泾西,关于该寺的具体位置方志记载不明代的《姑苏志》云距郡城七里,乾隆《吴县志》则记载为五里。所幸清初文学家汪琬对此寺的位置记载颇详,“出阊门沿漕河而南为虹桥,未至桥数百步为慧庆禅寺。”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该寺的大体位置在今白莲泾西的虹桥北堍。慧庆寺在苏州诸寺中名气并不是很大,但是在元明清时期也留下了不少的掌故,为丰富多彩的苏州文化增添了绚烂的篇章。
4、慧庆寺和寒山寺一样,也是因僧人而得名。慧庆为南宋江西宜春高僧普庵的谥号,该僧持戒精严,生活简朴,“布衾纸衣、晨粥暮食”,但是与人为善,以普渡众生为务,“有病患者,折草为药与之即愈;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来者,与之颂,咸得十全。至于禳雨旸、伐怪木、毁淫祠等,灵应非一。”因此顶礼膜拜者甚众,死后赠谥“普庵寂感妙济正觉昭贶禅师”,到了大德四年元政府重谥“大德慧庆禅师”。但当时普庵的影响只局限在江湘淮汉之间,能够在苏州产生影响,全赖于一个名叫宗淴的游方僧人。
5、宗淴是湖北南康僧人,他云游到苏州就不想离开了,决心在此扎下根来,建一座寺庙住锡,经过苏州信士金国宝等人的捐助,宗淴终于把寺庙建造起来了。由于宗淴家乡信仰普庵禅师,所以他就以普庵的谥号慧庆作为寺名,并在寺后建造普光明殿供奉普庵,此举也算开风气之先,此后其它佛寺也开始在佛殿背后安置普庵塑像。普庵的影响越来越大,永乐十八年明政府又加谥“普庵至善弘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慧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也算极尽僧人之哀荣了。
6、慧庆寺创建得虽然比当时苏州大多数寺庙都晚,但是却能“化声藉藉,缁白归之如市”,应归功于开山和尚宗淴的苦心经营。宗淴深知在寺庙林立的苏州,象慧庆寺这样的新寺庙如果想得到信众的拥戴,必须要先多行善事来赢得民心。于是宗淴就大做公益事业,当时的阊门驿道为苏州城西的主要道路,但是由于滨河之故,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民苦泞淖”,宗淴就募集资金修好了这段路,并且还重修了早已倒塌了的桥,宗淴还兴办了不少其它的公益事业,史载其“利人之事靡不为”,得到了民众的交口称赞。而这些公益事业宗淴都声称是遵从普庵法师英灵的指点才完成的,于是吴地民众就慢慢开始信仰普庵禅师了,甚至“江艘海舶有获冥应而脱风涛者,至则必拜普庵为更生”,远传日本的临济宗佛殿背后也安放普庵禅师牌位。因此慧庆寺的名声就越来越大,来施舍的人也越来越多,“施者翕然”,其经济状况就越来越好了。于是宗淴就开始扩大规模,“建无量寿阁以祀佛及五百尊者像,阁后为普光明殿,普庵之像居焉。殿后为大庄严阁,像卢舍那佛及五十三参,其下为演法之堂。”宗淴圆寂后,其徒弟法智继承师父遗志,“夙夜靡懈,规制日益增广”。元统二年得到元朝皇帝的钦赐慧庆寺金额,信众如云,“咸愿输力”,借此机会慧庆寺的规模更加扩大,“比丘法恢营山门,达信营观音殿,蜀人杨善卿作外门,松江府判官曹泽之作输藏之殿,宣让王赐银钞五千缗助建棲僧之堂。”众人拾柴火焰高,从此“簴钟之楼,香积之厨,旃檀之林,库堂、行堂、两庑、方丈,皆以众力次第成。”又在莲花峰下的竺坞创设塔院,名慧文。塔院门匾上大写“归真”二字,中为三塔,“同室异竁”,僧俗百年后都可以埋骨于此。至此慧庆寺规制完备,成为苏州规模较大的名刹之一。
7、慧庆寺和狮子林的开山祖师惟则和尚(即天如禅师)源渊颇深,惟则属于临济宗虎丘派,是元末著名的高僧,佛学造诣精湛,并工诗善书,曾获得元顺帝颁赐的“傍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封号。他来到苏州后住在慧庆寺附近雁荡村的幻住庵,常去慧庆寺说法,现在南京博物院尚存他至元七年正月八日在慧庆寺讲述禅宗要义时的讲本,名为《慧庆寺普说》册,纸本,长3厘米,宽4厘米,该册以工整俊美、挺拔鲜明的行楷饮誉古今,有文震孟、朱鹭、陈继儒、钱大昕等多人题跋,明代周永年称赞“医以笔为棒,点画为喝”,当代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赞其“笔势开张,浑穆沉厚”,禅意和书法浑为一体,可见《慧庆寺普说》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8、元末的战火给慧庆寺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原位于白莲泾东面的殿宇几乎毁坏无遗,仅存泾西的小部分建筑。明太祖朱元璋归并天下寺院,慧庆寺连同秀峰寺和南峰寺一起归并于寒山寺。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僧人达俊和如珪重新兴修,一直到正德、嘉靖年间才恢复原貌。这时的慧庆寺出了一个名叫琢云的和尚,据说该僧“有戒律甚精”,并喜欢作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寅还为其画了一幅名为《琢云图》的纸本水墨画。据时人张丑记载,“琢云本吴人,出家白莲泾之慧庆寺……但禅诵之暇,颇好法书名画,不啻支公之爱马也。”可见在当时也是有名的风雅僧人。万历初年的慧庆寺还寄存过中兴天台宗的名僧幽溪大师所著《净土生无生论》的书版,该书版是当时苏州僧人正知所刻印,万历十四年正知又与《十疑论》、《宝王论》重新刻印,合订成为净土三论,为净土宗的基本经典。
9、万历四十六年,当时的徽州著名戏曲评论家潘之恒也曾经来慧庆寺拜访,留下《慧庆寺访无怀、如庵、印宗三开士》诗云:“寒山东一曲,云是白莲溪。寺僻居桥左,林深到竹西。波生梁日动,梵出径云迷。莫漫嗟无侣,禅枝喜共栖。”从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慧庆寺当时的大体情况。当时的慧庆寺在苏州已经颇具名望,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曾经专门为该寺作了《慧庆寺募修大悲殿疏》。
10、明末慧庆寺法席大盛,许多高僧都应邀来慧庆寺讲学,当时的南京天界寺名僧一雨法师就曾两次来此讲学,一次是万历三十九年冬天在慧庆寺讲法,并且撰写了《唯识集解》十卷,十年后的天启元年冬天又应邀在慧庆寺讲自己著作的《楞伽合辙》。住锡中峰寺的名僧苍雪大师也在崇祯十六年春天在慧庆寺讲了《华严疏钞》第四会,作为当时在吴中诸寺系列弘法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