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放生泥鳅,佛教,现代生活的最高艺术

时间:2022-11-09 10:32       来源: 未知


我实在不解,为什么现代社会带给人们的便只有这些感觉。若当真这样,生活岂不成了一种累赘,活着岂不只是一种苦恼,这个世界岂不成为一种无聊的存在。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压力大,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但这只是一种生存状态。生存与生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存仅仅是解决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这个问题,而生活则是存在与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它起码让人觉得活着很有意义与乐趣。不然,活着与死去又有什么分别呢?
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瞎忙,因为他们对于前景一无所知。他们觉得如果不忙、不勤快一点,那结果或许更糟糕。忙碌时脚忙手乱,苦于不得清闲,而当他们真正有了空闲时间,又会莫名地觉得空虚和恐慌。忙也不好,闲又不是。现代人进退维谷,真够狼狈的了。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他们心无所主,心灵似个永动器,一直处于动荡的状态,所以一直无法测准事物的焦距。焦距不准,映射出来的事物当然一片模糊。他(她)如何能看清前景,找准自己的位置呢?这种状态下的人们,怎能建立起人生的自信呢?
至于“累”,往往也是心灵上的“累”。身体上的累易解决,稍微休息便能恢复。但心灵上的“累”则会顽固地延续好长一段时间。现代人所谓的充实和自信,往往建立在得到和拥有之上。但“得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未得到之时人们焦虑万分,坐卧不安,患得患失;得到了之后,却“创业容易守业难”,陷入惧怕失去的无尽恐慌之中。所以,人们未得到时苦,得到时更苦。心灵背上这么多重负,怎能不喊累呢?
现代人常有的“烦闷”,也是事出有由的。原来现代社会是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人们每天要面对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生活资讯太多,生活内容太多,可选择的机会太多。所以,人们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眼花了乱。人们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为这样的生活十分充实,丰富多彩。殊不知人类的心灵好比一间屋子,本来是需要空间的,若屋子完全放满东西,缺乏可活动的宽松空间,那么身处其中的人们当然会觉得烦闷。长此下去,人类怎能不喘不过气呢?
社会上的心理学尽管产生已很多年,但因为“治标不治本”,所以也无法根本彻底地解决问题。且看欧美等心理学发达的国家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自杀的事实便可明了。佛教的义理博大精深,揽括了人类一切生活的真理,超越古今,是解决现代人心理病症的一剂最理想良药。佛教认为,“迷”即众生,“觉悟”即是佛。佛是一个彻底觉悟了宇宙人生一切真理的人。学佛,能使我们彻底摆脱对人生的迷茫和无知状态,心有所主,清晰地明了人生的道路该怎么走,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该如何应对。这种状态下的人生,心灵明亮、愉悦,思路清晰,前景可期,自信洋溢,充满了无限的人生意义和真正的乐趣。
“无常”,是佛教对宇宙人生万事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概括。它的好处是能从根本上帮我们建立一套最优秀健全的心理应激机制。既然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变迁,既然世间永远找不到永恒不变的事物,那么事业的失败、朋友的反目、爱情的变卦、经济的纠纷等,均属意料中之事。对于成败得失、世事荣枯我们便不会患得患失,不会焦虑难眠,而能够泰然处之,心如止水,淡定无波。这是人世间最优秀的心理素质,有了这种心理素质的人,即使事务繁忙,日理万机,也会比一般人轻松超脱得多,生活变得不那么“累”。
佛教教人转化烦恼、澄清妄念,让正念历历分明、主宰一切。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方动被云遮”。我们的心灵若时时处于一种惺惺寂寂的空灵状态,好比屋子里东西很少,窗户一打开,很多“灵感、智慧”就会象春风一样,扑面而来。这就是很多学佛人的智慧远胜世人一筹的重要原因。心灵的空间大,才能根治“烦闷”这个“顽症”,人们才能感受到处在舒适、自由穿梭、纵横驰骋的美好境界。
佛教,现代生活的最高艺术,人生的最高享受,人间的最美境界。懂得佛法,才真正懂得生活,才真正懂得享受生活,才懂得如何去创造真正美好的生活。

今天是适合放生的日子吗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