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德放生一般放什么

时间:2023-03-24 03:03       来源: 未知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单元,我们要一起来探讨的是“佛为什么要度众生?”这个题目。

在《金刚经》中有一段经文,相信电视机前面的观众一定都很熟悉,就是 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尊者说:【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既然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那为什么诸佛世尊在人间示现成佛的时候,都要度众生呢?又是什么道理而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呢?今天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在前面一集探讨“佛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必须菩萨经历三大阿僧只劫以上时劫,透过五十二阶位的修学,才能够具足圆满成佛所需的福德与智慧;然后才在一世界中示现受生人间,八相成道,成就究竟佛;而且每一个佛世界,都只有一佛住世弘化,不会同时有二佛住世。这个历程及结果的示现,代表着几点重要的意涵:第一,诸佛都在人间示现成佛;第二,诸佛都是菩萨历经长劫修集圆满成佛所需的福德与智慧后,来人间示现成佛;第三,每一佛世界都只有一佛住世弘化,不会同时有二佛住世。

这第一点说诸佛都在人间示现成佛,诸佛都是来人间八相成道,示现成佛。所谓八相成道,是指从兜率天降、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这八件事代表着诸佛在人间示现成佛由始至终的历程。这次人间示现,与之前菩萨五十二阶位中超过三大阿僧只劫世世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最大的不同当然就是“成道”,也就是成就究竟佛道;因此,成道虽然只是最后身菩萨示现成佛的八相之一,但却是八相中的主脑,所以特别标出“成道”之名,用以代表整个示现的历程。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八相当中第一相的从兜率天降,也就是兜率降生。兜率就是兜率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这个兜率天又分为内院与外院,内院是最后身菩萨教化诸天天人的净土,外院则是天人享乐的地方。经中说 释迦牟尼佛是从兜率天降生人间示现成佛;弥勒菩萨现在也在兜率天弥勒内院,尽其一生说法度众。到了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都灭了以后,弥勒菩萨见时机已成熟,就会从兜率天降生人间,继续 释迦世尊之后在娑婆世界成佛,是为 弥勒佛,我们尊称为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所以,弥勒菩萨又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就是尽此一生就要递补佛位;在弥勒内院尽此一生,就要示现来人间递补佛位。这里所说的时机成熟,就是指有缘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

不只 释迦牟尼佛及 弥勒尊佛是从兜率天降生人间成佛,娑婆世界在贤劫,现在的贤劫、过去的庄严劫以及未来的星宿劫,三劫各有千佛,也都无不从兜率天降生人间成佛。乃至于如《华严经》中也是这样说。《华严经》中说:“一切世界一切诸佛从兜率天下、入胎、处胎、初生、出家、成佛道。”(《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三)所以,兜率降生实为诸佛常法,并非只是 释迦牟尼佛或者是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的特例。

可是,诸佛常法却为什么要降生在人间示现成佛呢?这其实是由于诸佛的大愿。比如《法华经》中记载了 释迦牟尼佛对弟子舍利弗这样说:“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妙法莲华经》卷一)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立的誓愿,是要度化教导一切众生皆成佛道,都能成佛。诸佛之所以不像不回心的二乘人声闻阿罗汉,或者是缘觉辟支佛一样,畏生、厌苦、急证涅槃,祂能从最初的因地初发心菩萨开始,历经了三大阿僧只劫以上的久远时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精勤修学,直到成佛,都因为同样发了这样的誓愿的缘故。像菩萨最初归依三宝,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就已发了四宏誓愿。四宏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是诸佛及菩萨共通的愿,可以说是佛菩提道修学的总愿。这个愿就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度化无量无数的一切众生为首要。

再者,比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世尊也有这样的开示。世尊说:“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之三昧正受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这里经文所说的十无尽句,就是十无尽愿。一切菩萨要入初地的,都要先在佛前勇发这十无尽愿,藉着这增上意乐的大悲心,让十回向位满心的菩萨得以进入初地。这十无尽愿都是为了成熟众生,就像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有这样的开示,说:“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大乘起信论》)所以,十无尽愿是大愿,而且是殊胜大愿,所谓遍法界,尽虚空,尽未来际;虚空无尽,因此法界无尽,这十大愿随之无尽,未来际无尽故,这十大愿随之无尽,所以称为十无尽愿。乃至成佛之后,也不舍十无尽愿,穷未来际,所以称为大愿。如果不发十无尽愿,就不能成就菩萨十地行,当然永无成佛之期。初地菩萨由于发了这十无尽愿,就能逐渐成就佛道,因此称为大愿。如果十无尽愿不是依着大悲心而发,而是只想着自我修证的私心而发,因为有私心就不是清净,那就不是《解深密经》所说的增上意乐清净,当然也永远无法成就究竟佛道,具足佛陀的果德。

从这里来看,“众生无边誓愿度”,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既然是诸佛在因地行菩萨行时所发,乃至成佛之后也永不舍弃的殊胜大愿,那么诸佛成佛当然就不会选择,大部分的众生都像经典上所说的不得遇佛、不闻正法的八难之处。

八难就是: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以及佛前佛后。这其中像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的有情,他们是报障深重,众苦逼恼,不能够修清净梵行,所以也难学佛闻法;想要度化他们,当然也很难。长寿天是指色界及无色界诸天的有情,虽然寿命长久,却喜好住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寂静境界中,甚至以之为涅槃,不求佛法,所以也称之为难。边地则是指郁单越洲,这里有情都有殊胜的乐报而没有种种的苦事,都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不识佛法,也不求出离,当然也是难以度化的。除此之外的欲界天、人,虽然说也有盲聋瘖哑诸根不具的,不能见佛闻法的,也有世智辩聪,只知熏习真实心外的世俗作务,邪见深重,不信出世间正法的;但就大多数欲界人间众生而言,这些毕竟都只是少数,反之,大多数欲界人间的众生,是比较没有这些障难,比较容易受教度化的。所以,诸佛为了圆满度化众生的大愿,都在人间示现成佛。

另外,从诸佛都是菩萨经历长劫,修集圆满成佛所需福德与智慧后来人间示现成佛这一点,也可以知道,成佛之后必定会度化众生永无穷尽。否则,历经长劫修集这么广大的福德,具足了这么圆满殊胜的智慧,好不容易成佛了,却不以之来利乐众生度化有情,又有什么用呢?在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为了度化众生,以祂深妙的智慧,方便善巧,施设种种譬喻言词,或者以大自在神通之力,示现种种胜妙的境界,乃至 佛陀成就的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也无非是为了要令众生起信,愿意受教而得度化。可以说,菩萨历经长劫修集圆满成佛所需的福德与智慧后示现成佛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具足福德与智慧,用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其次,我们不妨再来谈一谈诸佛世界,也就是诸佛国土,或者称为诸佛净土,与度化众生的关系。在《法华经》中,我们看到 释迦牟尼佛为那些声闻弟子们授记,会在未来某时某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会成佛,然后他们的佛号是什么,佛国如何的庄严,弟子有若干等等;这其中弟子们成佛时劫的速缓,还有他国土庄严的差别,以及弟子的多寡,却各有不同。佛是实语者,是不诳语者,释迦牟尼佛对于弟子们这样子授记、这样开示,当然是有祂的深意的。

应该要知道,如果没有庄严自己的净土,将来没有佛土,就永远无法成佛。所以,既然发了四宏誓愿,“佛道无上誓愿成”,那当然要庄严佛土;若是不庄严佛土,就无法成佛。可是佛土、佛国净土,到底是怎么样庄严起来的呢?庄严净土是该庄严什么呢?是要庄严你的自心如来。庄严自心如来以后,你将来成佛了,过去曾经听你说法,或者因为你所帮助而证悟的菩萨们,都会生来你的佛土中;有很多人要生到你的佛土来,这些人的第八识跟你的第八识配合,自然会成就一个新的佛世界。这样才是真的庄严佛土啊!菩萨就这样生生世世乘愿再来,不断的利乐众生,帮助众生证悟,这些人跟随他学法,悟了或者不悟都可以;将来他的成佛因缘,就靠他所度的这些人,单独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成佛的,因为佛土不能成就。当他利乐了这么多人,这些人都跟他有缘,后来这些人得道的因缘成熟了,就是他成佛的时候。所以,他成佛的时节因缘到来的时候,这些人的自心如来都会共同跟他制造出一个世界来。也就是说,要有众多有缘的众生的如来藏,跟你的如来藏共同成就一个佛世界,这样你就能够成佛。

如果没有庄严佛土,就没有办法成佛。所以庄严佛土,不但要庄严自己的自心如来,还要庄严大众的自心如来。这也就是 世尊在《法华经》中所开示的,世尊说“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渐渐具足菩萨之道”(《妙法莲华经》卷四)的道理所在。同样的,在《维摩经》中也有说到,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卷一)另外又说到,说:“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维摩诘所说经》卷一)所以,庄严佛土就是从清净自心如来而来,想要清净佛国佛土,要靠自己努力清净众生的自心如来,而产生庄严的结果。若是没有一世又一世不断地教化利乐很多众生,将来你就无法成佛;因为你的佛土不能成就,因为是没有摄受弟子以及庄严佛土,所以你的佛土也没有办法成就。所以,菩萨利他其实是利己,因为这样才能庄严未来成佛时的佛土。所以为了庄严佛土,必须要利乐有情;利乐有情的结果,就能庄严自己的佛土。

当未来自己的佛土成就的时候,自己成佛了,那个佛土其实是与众生共有的,因为不是单单靠自己的如来藏变生出来的,这样才叫作庄严净土。当这样庄严佛土的时候,因为所庄严的佛土都是大家的自心如来,这样的庄严佛土,其实是没有表面上看见的佛土可以庄严,但这样才是真正的庄严佛土。可是自他佛土都庄严了以后,再从实相法界的第八识自身来看,自己和他人的佛土,这个唯心净土,有没有庄严可说呢?结果是没有任何事相上的庄严,所庄严的都是自己与所度众生的自心如来。所以《金刚经》才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土正是要这样庄严的,而不是用黄金去贴,用玉石去摆设,绝对不是这样庄严起来的;因为这种事相上的庄严佛土,都只是生灭法,不是真佛土。

说到这里,也就可以了解为什么 世尊在《金刚经》中要这样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以及另外一段经文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样了解就可以知道它的道理所在。因为说佛度众生,所度的是以五阴十八界显现的四生九有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但五阴十八界都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有生也有灭的生灭法;这种事相上只有一期生死的生灭法,根本无法度到解脱的彼岸,怎么能够说佛有度众生呢?至于众生实相法界的第八识如来藏,本具涅槃清净性;祂本来就在解脱的彼岸,又怎么能够说佛有度到祂呢?

我们今天讲解这个问题就到这边。

阿弥陀佛!

再续因缘一千年——参访薝蔔院广洽纪念馆

薝蔔院广洽纪念馆外观

广洽法师衣钵塔

2007年3月,薝蔔院广洽纪念馆修缮一新,这是新加坡佛教界的盛事,也是本地文化艺术界的重大事件。媒体称“广洽纪念馆:一颗文化的舍利”。

纪念馆管理委员会主席,时任佛教居士林林长李木源(1945-2015)在纪念特刊上饱含深情地撰文写道,“

广洽法师一生保存了和他同时代的几乎所有大家宗师的作品,

即使在他最需要经费,而各地买家频频上门出高价想收购时,他也从来没有动心。作为他的传人,蒙受他的法乳深恩,我们完全有责任建立纪念馆来缅怀老法师的高风亮节。既然老法师的藏品和新加坡这片土地有如此深厚的缘分,就让我们把这种因缘再续一千年吧。”

真要庆幸并感谢由李木源担任主席,多元艺术家陈瑞献担任顾问的纪念馆筹建委员会,他们有高瞻远瞩的文化使命感,更有同心协力办大事的实干精神,耗资近百万元,对广洽法师长达半个世纪的驻锡地薝蔔院进行全面翻新,并对法师的毕生收藏进行全面整理,通过专业细致的策展、修复、装裱、布展等工作,让这批珍贵的书画、信函等文物得以完好保存,并以展馆形式与社会大众结缘。

如今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纪念馆因为维护得当,管理完善,依然给人焕然一新,清新雅致之感,成为芽笼区一道独特佛门风景,也成为狮城重要文化地标。

闹世独立的清净地

早在1948年,时年49岁的广洽法师(1901-1994)选定了纪念馆现址,购地重建,将原先一座颇具南洋风情的马来人居住的浮脚楼改建成用于自己静修的精舍,取名“薝蔔院”。据说当时这一带还比较偏僻,周围杂草丛生,有几位侍者与法师同住。

薝蔔,是梵语Campaka的对音,也译作瞻卜伽、旃波迦、瞻波等。这是取自佛经的一种花树的名字,也称郁金花,其实就是开金黄色花的玉兰科黄玉兰花树,本地不少寺庙庵堂多有栽种。

镇馆之宝——弘一大师书“菩萨应生佛性孝顺慈 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唐代卢纶的诗《送静居法师》写道:“薝卜名花飘不断,醍醐法味洒何浓。”薝蔔花开时节,一朵朵花瓣柔嫩袅娜的薝蔔花在枝头绽放,散发出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人们从树下经过,总忍不住要驻足流连。

弘一大师曾为自己取别名“薝蔔老人”,广洽法师将精舍命名为“薝蔔院”,正是为了纪念弘一大师。

薝蔔院的匾牌题字出自中国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广洽法师的终生好友丰子恺。丰子恺也在一幅转赠给广洽法师的齐白石彩墨画作《无量寿佛》上补题一行小字:寿无量,愿无尽,薝蔔花长春。”

丰子恺绘《广洽法师之象》

此外,丰子恺另有一幅为广洽法师所造画像,画上广洽法师身披袈裟,神采奕奕,右手执杖,左手掌心捧一朵盛开的薝蔔花,丰子恺欣然题字:

佛顶童颜寄迹人间,跨海云游随遇而安,宏法利生广结胜缘,薝蔔花好益寿延年。

翻新重建的薝蔔院,庭院不大,院门两侧有两株高大挺拔的菩提树,据说是十多年前从海印禅院移植而来。庭院内也种了多棵薝蔔花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纪念石塔,这是广洽法师衣钵塔,仿佛法师的精神与灵性犹在,为小小庭院增添一份幽思与宁静。

庭院内的衣钵塔让人自然而然联想起中国南京的金陵刻经处。当年杨仁山离世,为能永远守护金陵刻经处,延续刻经事业,杨仁山突破中国人从不将遗体葬于家中庭院的传统,留下遗嘱“经版所在,遗体所在”。后来,他的弟子、门人就在经版房前建起一座多层石塔,肃穆庄严、巍峨耸立的纪念塔,守护着金陵刻经处。薝蔔院内的广洽法师纪念塔似乎也成了这座佛教文化宝藏的庄严守护。

寓意深刻的三层楼展厅

广洽纪念馆的主体建筑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之上的改建和扩建,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原先一层楼建筑的部分痕迹,例如前厅、立柱等,纵深延伸后,增建了一栋贯通的三层楼建筑,为书画文物展览提供了充足空间。

进入一楼展厅,这座外表看来小巧玲珑的传统风貌建筑,内部空间却是极为舒展开阔,纵深的长方形格局的前厅可以容纳百余人,正对面保留了广洽法师生前供奉礼拜的佛像,左右两侧展出数十幅书画作品,

以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名流的作品为主

,如于右任、叶恭绰、郁达夫、吕碧城、王一亭、叶圣陶、俞平伯、钱君匋等,展现出广洽法师交游广阔,广结善缘的时代风貌。

二楼展厅以广洽法师与丰子恺的数十年交往为主轴,

不仅展出多幅丰子恺的书画作品,还有丰子恺早年写给广洽法师的书信原件。广洽法师自1931年通过弘一大师的引介与丰子恺相识,两位虽然天各一方,却是惺惺相惜,情同手足,不仅有百余封的书信往来,更共同促进了多项佛教文化事业。

此外,二楼展厅也展出多幅书画名家的珍品,如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马一浮等。广洽法师十分尊重文化人,欣赏文化艺术,他与很多人的交往绝不是泛泛之交,而是持久的友谊,他并以毕生精力积极在南洋推展优质中华文化,他是以出家人的悲心愿力,做中华文化的推手。在此可以感受到广洽法师深刻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理想。

三楼另有高远深邃境界

丰子恺在回忆弘一大师的公开演讲中曾经指出,人的生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表现在学术文艺等方面,灵魂生活是指宗教层面。

丰子恺说,很多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在二楼享受精神生活,专心于学术和文艺,但还有一些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于是他们就想到三楼,探求人生的究竟,追求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弘一大师就是这样,从艺术升华到宗教。

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说法也成为广洽纪念馆建筑及策展所依据的对境。在纪念馆的三楼,这里另有一种高远深邃的境界。三楼的展览以广洽法师珍藏的弘一大师的法书墨宝,以及书信、文稿手迹等为主要内容。此外,

这里也收藏了多位近代以来高僧大德的墨宝

,如印光大师、演本法师、竺摩法师、茗山法师等。这是高僧大德的佛性境界,尤其具有洗涤心灵、跌宕人心的力量。

镇馆之宝——印光大师墨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师贤心实师圣心空”

这里十分罕见地展出了

净土宗第十三祖师印光大师(1861-1940)的三件墨宝真迹

,被列为“镇馆之宝”。印光大师在八十高龄时,一字一顿,笔划顿挫有力地写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师贤心实师圣心空”的联句,这是一位得道高僧从宗教层面对人生境界三层楼的诠释和印证。这幅珍贵收藏是辛已年(1941年)二月,广洽法师专程到访苏州灵岩寺,妙真法师感念他远道而来,“辱劳远顾,感激莫名”,“兹捡得印公遗墨一事,聊表谢悃,用志永念。”

关于书法与抄经,弘一法师曾专门向印光大师请教,印光大师指出,“抄写经文是将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的行为。”并进一步指出,“古往今来,不少人用行书草体写经,我对此绝不赞成。想要断烦惑、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岂可将抄经视为儿戏,由着性子写得游龙舞凤的?”这段话深深影响了弘一法师,自此他改变了自己的书写风格,形成后来被人赞叹为“佛书”的“弘一体”。

陈瑞献在受访时曾赞叹,“(印光大师)盛德都从这16个字以无法为至法写出来的土头土脑的大字显现出来。因此这不是一位书法家的写字,而是一位得道高僧的心迹,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一般上手艺超卓,惟心灵受困,后者心手自由,创作时一念不生,由大化的能量的流动,天然把天机泄露,它不是由世间层面,一如社会上的文艺圈的尺度、成规、识见、要求、规范而成的产品,而是随顺更高层次的牵引,而自然显现的盛德,丰子恺说:'文艺小技的能不能,在大人格上是毫不足道的。'”

广洽法师与弘一大师的法侣深谊是近代佛教界的佳话,也是广洽法师毕生念兹在兹的生命际遇

广洽法师虔诚恭敬、悉心周到,弘一大师手书的字迹,无论是经文墨宝、课纲书稿、往来信函,甚至随手写下的只言片语的一张便条,广洽法师都视若珍宝,小心收藏,后来全部装订成册页,妥善保存。因此,弘一大师的墨宝真迹也成就了广洽纪念馆的独特价值所在,被认为是海外第一难得珍藏。

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收藏

广洽纪念馆顾问陈瑞献早期在接受访问时,就广洽纪念馆的定位问题曾指出,“这是一家独一无二的艺术馆,它虽然以广洽法师为名,却不是以他个人的遗物为主要展出内容,而是以他身为一位高僧,通过跟一个时代的顶尖哲学家、文学家,以及得道的宗教高僧的过从与师友关系,所获得的他们的精彩创作为展出内容,所以,尽管规模不大,却绝对是世界级的。”这是纪念馆的定位,也突显了纪念馆的重要特色,这里的确是具有独一无二的独特性的世界级收藏。

他的人际网络既有佛教界高僧大德,又有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等广泛文化领域人士,并且他们都是近代及当代华人社会的杰出文化名人。因此,从收藏的来源及内容等方面来看,就显得多元而丰富,并且由于保存较为完整,藏品本身所积累和交织的丰富信息、流通脉络及人际关系也清晰可辨,全面而完整,构成这批书画、文物收藏的一大特色,甚至文物价值大于书画艺术价值。

其次,广洽法师年少出家,可以说是终身的宗教家。法师与僧俗各界的交际往来,比君子之交淡如水更有一种因缘相续的法缘至上,也因此,就收藏而言,不仅体现出彼此间的敬爱与尊重,情真意切,就作品题材、内容而言,更有特殊的佛法深意,思维的境界,以及艺术造诣。

第三,他们都曾历经乱世,劫后余生,人间沧桑巨变,个人命运浮沉,让他们都有不同寻常的人生历练、人生感悟。当他们从旧的时代走过来,这些书画收藏就不仅是人间温情的凝结,更因为这批收藏背后的创作者与收藏者之间的际遇纠缠,为作品增添更多人文色彩,更具文史价值。换言之,这些书画作品都是有缘由的,绝不是附庸风雅的风花雪月,而是包含生命信息的寄寓,如果进一步揭示展品背后的文史信息,相信会让我们体会到更多内涵和精神。

广洽法师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黄糴生(1863-1905)为清朝贡生,后舍儒从商,经营茶业,生平喜爱古董和名家字画。广洽法师一生热爱收藏,收藏丰富,也是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影响。但法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时常通过举办公开展览会,以及出版书籍图册等方式,以便将收藏与大众分享。由此可见,法师不仅收藏经验丰富,他更深知收藏的意义不在拥有,而是如何分享、传播和推广,其实也是“布施”。

2007年,居士林林长李木源及其团队雷厉风行创办纪念馆,不仅为新加坡佛教界树立典范,也为华人社会增添人文景观。

广洽纪念馆开幕至今,已经走过十多年光阴。很多海外的专家、学者、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参访之后都发出由衷感叹,他们或撰写文章,或拍照讲学,也形成了广洽纪念馆外热内冷的独特社会反响。广洽法师生前总是不断通过展览及出版的方式,发挥收藏的价值、意义和影响,促进文化交流,或许未来大家可以积极行动起来,继续法师未尽的普及推广事业,让这独一无二的世界级珍藏不仅束之高阁,更要深入人心。(文/邹璐 图/薝蔔院广洽纪念馆)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