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放生泥鳅放在哪里比较好养
1、○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
2、○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
3、孔门四科,言语的学问是非常重要。而人与人的接触其实言语占很大的比例,“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一个家庭的氛围,所以我们应该多说些什么?少说些什么?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感恩的话。其实我们人要保持一个冷静、理智,这话讲出去对自己、对家人都没好处只有坏处,讲不讲?我们还讲,就是自己的理智还伏不住自己的习惯、习气。人还是得有定力才行,才不会人与人相处愈来愈糟糕。人有定力,才能扭转不好的情况,慢慢往好的循环去发展。所以要忍住抱怨的话,因为抱怨只会带来记恨,而且还不是自己记恨。当我们在抱怨上一代,抱怨另一半的时候,那个恨会种在下一代的心里面。其实我们很冷静感受一下孩子的心,孩子最尊敬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你看小孩两、三岁开口闭口都是什么?“我爸爸说,我妈妈说”,那种天真、那种天性的流露。当最尊敬的父母,他开始怀疑父母,开始跟父母有对立的时候,那是一个孩子最挣扎、最痛苦的时候。因为他听到妈妈或者爸爸在讲自己父母的不是,那心是最煎熬的。而当一个孩子连他父母他都怀疑、他都记恨的时候,他的人格会健康吗?他还能再信任谁?所以不能让孩子的心中装这些恨的东西,那会毁了孩子一辈子。
4、范仲淹先生,他的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的母亲带着他,孤儿寡母,被整个家族遗弃,不照顾他们。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我们是范公的母亲,内心会怎么样?那可能会恨这个家族一辈子。可是范母心胸宽广,范母不只没有记恨这个家族,期许她的孩子赶快建功立业、认祖归宗,而且告诉孩子,以后整个家族里面最困苦的人,你都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你看人那个心量的转变,不去记恨,反而变成“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我们曾经是这样的困苦,所以往后家族里面、社会当中有这么可怜的人,我们一定尽心尽力帮忙。而范公帮忙到什么程度?把他的俸禄拿出来,买了一千亩的田,帮助邻里乡党、亲朋好友,当他去世的时候,没有闲钱买棺材办后事,还是那些朋友、大臣帮他办后事。虽然没有钱传下来,可是他的道义、人生态度承传了一千年,他的家族到清朝的时候,义田是四千亩。请问范公的后代吃亏吗?诸位朋友,假如今天你的员工,你突然了解到他是范公的后代,你会不会觉得特别信任这个员工?会。他们家有质量保证,盖印章的,人家都是道义传家。有次我们办课的时候,范公的后代上台来,“我很惭愧,我是范文正公的后代”,底下响起一片掌声。大家希不希望在我们民族复兴的过程当中,我们尽心竭力的付出,两百年之后,在海尔的培训中心,你的后代站上台来,他说我是某某公的后代。希不希望两百年之后,底下响起一片掌声?大家现在做的就是功在民族,两百年之后,所有的人都尊敬你的后代子孙。后代跟我们是一体不可分开的,这一生有智慧的人努力什么?努力践行留得下来、传得长久的东西,这是有智慧。
5、让后代子孙一提到我们都引以为荣
6、圣贤提醒我们,留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尤其孩子假如德行的根基还不够,马上让他有钱,那对他并不是好事。一有钱又没有德行根基,骄奢淫逸,这些吃喝嫖赌很可能就染上了。所以老子告诉我们“祸福相倚”,一个福气为什么跟祸在一起?只要福来了、财富来了,当事人没有德行的基础,大祸临头。我相信在我们整个生活周遭,这样的例子一定有,富起来了,可是没有德行根基,非常傲慢,又开始染上恶习,整个身心都搞垮了,这样的例子出现。林则徐先生讲到,“子孙若如我”,子孙的素质跟我差不多,“留钱做什么”,你留钱给他干什么?“贤而多财”,他素质不错还很贤德,“则损其志”,他说我父母的钱就够我花三代了,我还努力干什么?他的志气没有了、消磨掉了。可是大家要冷静,赚钱的人知道钱难赚,花钱的人知不知道钱难赚?不知道。有句俗语就讲,“成家犹如针挑土”,一个家族的事业要兴旺起来,可能是三代人的积累上来的;可是败家子,“败家犹如水推沙”,你是一颗沙子、两颗沙子这样慢慢积攒起来的事业,可是败家子就好像海浪,一拍起来就把你的土一下子就给卷掉了。所以林则徐先生讲的,子孙若如我也不留财,损他的志;“子孙不如我”,子孙的素质又比我更差,那更不能留钱给他,“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他已经比较愚钝,已经比较没有德行,你又给他一大堆财富,那他败得更快。
7、这些祖训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应该留下来的是我们的精神、是我们的德行,让后代子孙一提到我们这样的祖先都引以为荣。我相信绝对没有人走上台来,他说“大家好,我很光荣,我是秦桧的后代”,他这么一说,还得带个雨伞,底下有东西丢上来,他就危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看曹操他有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厚道的人家是怎么教?宁可人家对不起我们,我们也绝对不能对不起任何人,这才对。曹操再怎么聪明,人算不如天算,他传到第三代孙子的时候就被满门抄斩。所以我们还是要积德,不如于冥冥当中积阴德、积榜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刚刚跟大家提到,范公的母亲没有抱怨、没有埋怨这种度量,其实范氏家族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的母亲!没有这样的母亲,是不可能出范公这样的人才。
8、夫妇是五伦的核心,而我们夫妇关系都能做榜样,孩子就从我们的相处当中,学到很多做人的智慧、做人的正确态度。刚刚我们也提到这个“教”字,左边两个叉,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身教。我们都希望孩子成就美好的人格,大家想想,哪些好的德行,可以成就孩子一生的事业、家业,哪些德行?孝心、恭敬心、谦虚的心、感恩的心,这些心境其实只要我们做榜样,我们为人父母者就是孩子人生的里程碑。好学、孝悌、谨慎、谦卑、勤俭,这都是家道承传的关键德行。在《易经》的六十四卦里面,只有一卦是完全的吉兆,谦卦六爻皆吉,所以不可小看谦虚的重要。荀子讲到“百事之成,必在敬之”,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一定是恭敬人事物为基础;而一个成功的事之后会衰败下来,“必在慢之”,就是傲慢。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兴衰跟谦虚息息相关,所以在创业的时候很感恩、很真诚,大家团结一致。可是当有钱、有地位了,傲慢心起来,瞧不起人,不感恩,他的人和、人心就散掉了,到最后就败了。
9、在历史当中最明显的,汉朝开国是刘邦,而楚汉相争好几年,刘邦几乎没打过胜仗,项羽是百战百胜。项羽你看他带领的群众有这么多,他形势这么好,他还是败了。刘邦都打败仗,可是最后一仗打赢了,所以他是皇帝。可是我们看到刘邦很谦虚,他得了天下,他说:“都是萧何的能力,都是韩信的能力,都是张良的能力”,他都让功给人,他不傲慢。项羽他觉得他很有本事,瞧不起人,甚至于面对忠臣他很生气。因为有次刘邦被团团围住,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就是刘邦的一个忠臣,自己穿着刘邦的衣服跟车子从一方冲出去,结果把楚军全部引到那里去,再让刘邦从另外一头跑掉。这个忠臣是牺牲生命救了他的主公。项羽看到这样的忠臣也不佩服他,还把他活活烧死,那一把火烧下去,把人心都给烧掉了。项羽当他输掉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在乌江自刎,结果他讲了一句话大家比较熟悉,叫“无颜见江东父老”,这句话还不是重点,司马迁的《史记》提了一个重点,就是项羽在最后他要自刎以前讲了一句话,“天亡我”,上天要毁我的,不是我不会打仗。项羽到死都还不承认自己错,还把责任推给谁?推给老天爷,你看他傲不傲慢。
10、所以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因为圣贤人都是母亲教出来的。“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闺阃是女人住的地方,“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诸位朋友,您是生女儿的请举手,举好,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天下的安危就交给你们了。所以教女儿比教儿子还要重要,这是民族人才的大根大本在这里。我们刚刚讲,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感恩的话,抱怨记恨障碍下一代、障碍所有家人的心,宽容、感恩才是智慧。
二、深圳哪里可以放生最好的鱼类
1、我的记忆当中,我母亲常常都会告诉我,说你的爷爷,你们在襁褓当中、在摇篮里面,常常爱哭晚上不睡觉,结果妈妈明天又要去教七十个学生(我母亲是小学老师),你爷爷马上说,“媳妇,赶快去休息,来,我来带就好了。”这些我们三个孩子都没有记忆,没有母亲的提醒我们哪记得!所以小时候就有个景象,就是爷爷在照顾我们。结果我爷爷本来用手拉,之后慢慢提升用脚拉,最后炼成了边摇边睡觉,功夫提升起来了,这是记爷爷的恩德。而我爷爷都说我母亲的好,“你们不能不孝你的妈妈,你母亲带你们三个孩子,又要教那么多学生,常常下课时间(刚好我们家在学校旁边),我母亲还要跑回来给我们三个哺乳,再赶回去”。常常你母亲上课都是被她的学生给摇醒的,因为我母亲一下课太累,都晕过去了,上课钟一打,都是她的学生叫她“老师,上课了”,听了我们的内心都很感触。所以长辈完全都让我们去记所有人的恩德,心理很健康,看一切人都很顺眼,感恩之心也很自然就提起来。其实说实在的,我们的孩子时时存感恩,那就是最惹人疼的人。有情义的长者,一看到感恩的人,就栽培他、照顾他。所以孩子能不能遇上贵人,就是我们在他的心性当中,有没有扎下感恩心,有没有扎下恭敬心,就决定他以后能不能遇到贵人。所以“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你看一句话的差异就很大,“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对方的潜能”,这是我们讲到言语的部分。
2、回向,梵语parinama,是回转趣向的意思。在《大乘义章》中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鸠摩罗什大师也曾在《注维摩诘经》中说:「回善向佛道,故言回向。」因此,「回向」可以说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回」转令其趣「向」佛道。
3、菩萨常回向三处,以成就佛道及佛之三德。
4、菩提回向-以大智上求佛道。
5、菩萨发心成就佛道,乐修一切善行,并将所修之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无上菩提,成就佛之智德(智慧)。
6、众生回向-以大悲下化众生。
7、菩萨深念一切众生苦,为救护一切轮回的众生,将自己所成就的功德,尽回施一切众生,令其离苦得乐,成就佛之恩德(慈悲)。
8、实际回向-离众生及菩提二相。
9、《大般若经》云:「是菩萨摩诃萨既如实知一切法皆无所有,以随喜俱行福业事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无颠倒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0、意思是说,菩萨既已了知一切万物皆无所有,无有真实体性,他能以随喜心将所成就的福业,回向佛道,这就称为正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