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放生组织最好,北京香山碧云寺的雕塑

时间:2024-03-26 11:34       来源: 未知

一、深圳寺庙放生乌龟

1、碧云寺在北京西郊香山的东北麓,坐西北而向东南,沿山坡而建,寺内殿堂随着山势层层上升。全部寺塔的建筑甚为壮丽。寺创建于元至顺中(1330—耶律阿利吉,原名碧云庵。明正德中(1506—御马监太监于经,将庵扩建为寺,并在寺后为他自己建造了生圹,准备为他死后葬身之地。嘉靖初于经下狱死,家产被抄没,寺圹未用。天启三年魏忠贤又就其庵道再加拓广,作为魏忠贤的生圹。崇祯元年忠贤被杀,也没有葬在此处。清乾隆十三年就其墓圹改建成金刚宝座塔,并仿杭州凈慈寺的罗汉堂的规模在塔东南建了一座罗汉堂,在寺东北建了行宫院,行宫院西有泉水,叫作水泉院,景色深幽。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灵柩停放在此寺中。后移葬南京紫金山,便利用金刚宝座塔作为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现在寺中各殿中的塑像,大致保存于经、魏忠贤二人拓建时的原塑,虽经过清代的修整,仍可体现明代艺人的巧思。

2、在进入雄立在高台上的寺门后,过桥为山门殿,殿中有二金刚力士像。左像左手抚杵,右手扬拳;右像左手平掌,右手扬杵。像高4·8公尺,衣服冠戴,彩画鲜明,花纹折迭,相貌威猛,充分显示作者的心思豪放和艺术精巧。

3、再进两旁是钟楼和鼓楼,中间是天王殿。其中四天王像已毁于北洋军阀时代,仅存中央铜铸的弥勒佛像(布袋和尚像),像高2·5公尺,甚为浑厚圆润,是明代精品。

4、再进过鱼池石桥是大殿,额曰“能仁寂照”。殿还是明代建筑,单檐庑殿顶,前有月台。殿中奉三世佛:中央是释迦牟尼佛,左是药师佛,右是弥勒佛。释迦像旁侍立两罗汉、两菩萨,即左是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右是阿难尊者和普贤菩萨,姿态优美,座下两力士尤佳。东西两壁塑十八罗汉,全部衬以山谷岩石,各罗汉旁都有侍者,姿态不形相如生,意趣悠然。惜经清代修整,有失其真,彩色亦过于纤巧。释迦像壁背后是观世音菩萨立像,四周衬以《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所说“救八难”的故事和龙女、善财童子、龙王、海神、天王、韦陀等像。殿中又有明嘉靖九年和崇祯二年铸铜钟各一口。

5、大殿前左右各有六角经幢一座,前三面有文,后三面无字。左幢刻尊胜咒,右幢刻大悲咒。殿后中央有碑亭一座,亭中是乾隆十三年碧云寺碑,碑阴刻弘历(清高宗)于同年所作游碧云寺诗。

6、亭后是菩萨殿,额曰“静演三车”,中奉五大菩萨塑像是:中央观世音菩萨,左文殊菩萨,再左大势至菩萨;右普贤菩萨,再右地藏菩萨,各乘狮象等坐骑。正当各菩萨之上、在殿枋间,有各个菩萨的小型塑像。东西两壁塑二十四诸天和四星像。

7、在诸菩萨像和诸天像的四周都塑有细小的人物故事像,如唐僧取经等,其内容难以究考了。

8、菩萨殿后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中山堂。

9、中山堂后山上是金刚宝座塔,所谓金刚宝座塔是指印度菩提伽耶城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处的纪念塔。凡是仿其式样而建的塔,便称为金刚宝座塔。登山以后首先有雕工精细的汉白玉石牌坊一座。牌坊面宽34公尺,高十余公尺,额题“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牌坊左右有石照壁,其上浮雕有人物像,左半段的人物题名是:陶渊明为廉,诸葛为忠、李密为孝、相汝为节;右半段为人物题名是:狄仁杰为孝、文天祥为忠、赵必为廉、谢玄为节。此照壁的背面左右各雕刻狮子。照壁的两翼正面都雕刻天马,背面刻有八仙。

10、坊内左右各有一砖建碑亭,亭中是金刚宝座塔碑,左是满文、蒙文,右是汉文、藏文。亭的结构极为特色,再进砖碑牌坊便是金刚宝座塔。

北京哪个放生组织最好,北京香山碧云寺的雕塑

二、成都哪里可以放生泥鳅

1、金刚宝座塔也是坐西向东,全高34公尺,是用汉白玉石砌成的。下是两层塔基,下层台基高16公尺,上层台基高5·42公尺,有石阶可上。塔基之上建石塔、也分两层。下层长方形,宽15·68公尺,深21·18公尺,周围雕刻佛像,分上下两排,中间隔以螭首。正面中为券洞,额题“灯在菩提”。门券上雕有飞仙、龙、凤、狮、象。门两旁下列雕弥勒佛(布袋和尚)、达磨祖师和四大天王,上列雕无量寿佛像九尊。其余三面,上下两排都雕释迦牟尼佛像,共七十二尊。南北两面是:西有七佛,东有三佛,中间有一分叉,分叉的两侧面各雕一佛;正面雕一佛,佛的两旁各雕一塔。如是上下两排相同,便有四塔;南北两面共计便有八塔,这象征释迦如来一生应化的八大处所:一降生处、二成道处、三转法轮处、四现神通处、五从牣利天下处、六化度分别僧处、七思念寿量处、八入涅槃处。在此八处都建有宝塔以为纪念,称为八大灵塔。在后面中央凸出,下列有一佛龛,龛旁各雕一花一佛,上列雕五佛,凸处两旁上下各雕两佛。龛中佛像现已不存。

2、由正面的券洞内左右循石阶上升至塔上,又有石塔八座。最前方左右各一圆形梵塔,四面各依西藏密宗仪轨雕一佛母像。正面为叶衣佛母,右面为大白伞盖佛母,后方为救度佛母,右方为尊胜佛母。叶衣佛母是藏文名称。在汉文佛经中称为叶衣观音。形象是一面二臂,手中持药草。佛经中称其能除一切疾病。大白伞盖佛母,在汉文佛经中称为大白伞盖佛顶。其形象是三面六臂,左第一手持白伞,第二手持绳索,第三手持弓;右第一手持箭,第二手持金刚杵,第三手持旛。佛经中称其能除一切灾害。救度佛母在汉文佛经中称为多罗菩萨。其形象是一面二臂,手中持莲华。佛经中称其能除一切苦恼。尊胜佛母在汉文佛经中称为尊胜佛顶。其形象是三面八臂。左右第一手合持金刚杵与金刚索当胸;右第二手持佛像,第三手持箭,第四手与愿印;左第二手施无畏印,第三手持弓,第四手持宝瓶。佛经中称其能除一切障难。

3、梵塔之后,中央有一金刚宝座式的方塔。塔顶的式样,是中央两层方盘的柱体,四隅各一梵塔式的宝瓶。塔身正面有一佛龛,龛额上题“现舍利光”。佛龛内四壁都是石刻佛画。正面是一佛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佛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左右两壁有十六供养菩萨,分为上下两列,每列四菩萨。就是“法源、衣、密酒器、镜、涂香、灯、烧香、花、琵琶、笛、鼗鼓、腰鼓、嬉、戏、歌、舞”十六供养菩萨。龛内券门上刻有色、声、香、味、触五供养菩萨,门券下脚左右各刻一供养人。龛顶为圆穹形,四面各一佛。最上是藏文的毗卢遮那佛咒和药师佛咒。所有这些佛画都是根据西藏地区风格绘刻的,塔顶上左右两面各有三佛,与龛内释迦佛合成七佛。即是过去世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此塔的后面就是上升的蹬道口。

4、此方塔之后有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中央一塔,四隅各一塔。中央方塔四面各雕释迦牟尼佛像,手的姿势各各不同。正面是与愿印(象征降生),左面是降魔印(象征成道),后面说法印(象征转法轮),右面定印(象征入涅槃)。四面佛像左右各有二菩萨立像,即是八大菩萨。此塔重檐之上还有一佛龛,其中有佛一躯。四隅方塔的每面正中雕一罗汉坐像和两旁二侍者,就是十六罗汉。全塔雕像都是根据西藏地区的传统形相而雕造的。由此可以考知乾隆时代雕刻艺术的技巧情况。

5、在金刚宝座塔前方下面,大殿的西南是乾隆十三年仿杭州凈慈寺罗汉堂的规模所建的罗汉堂,中奉木雕的五百罗汉像,像貌无有重复的,是清代较好的雕刻,堂是由字形,中间有四个小天井,四面各有抱厦一间为入口。正面的抱厦中有四大天王像。因为堂是坐西向东,所以罗汉的排列是由东北而西北而西南而东南。在堂的中央,中字甬道的中心奉三世佛,正面甬道口为面向内的韦陀立像,右边甬道口是永明禅师立像,左边甬道口是宋代呵骂秦桧的疯僧立像,后面甬道口是地藏菩萨立像,这三像都是面向外,在左方梁上有宋道济禅师像,就是俗所谓济公是。

6、北京虽自辽代以来,就是首都。但是现存的辽、金、元、明时代的艺术作品并不多。辽、金、元三代征集了大批艺人在此,修建了不少工程,创作了许多雕塑。当时的作品尚能保存宋代的现实主义作风,极为优美。元代由于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的来华,与其弟子刘元等有所创作,艺术作风有所发展。元末荒乱,曾经中断。明代中叶逐渐恢复。身形面貌虽较近真,而衣纹的处理多嫌琐碎。清代雕塑则并面貌亦嫌空虚。碧云寺的两殿雕像,是北京所保存的明代雕塑中尚为完整和精良之作,虽经清代重修,仍可窥见明代现实主义作风的端倪,为考证中国艺术源流的一项重要资料。

7、寺观在北京的兴建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幽州就是佛教聚兴地区之故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之说。今历史博物馆馆藏北齐天统四年(568年)光林寺尼静妃石造像,海淀区车儿营存魏太和造像(有学者疑其为伪作)和采师伦“重藏舍利记”中称: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幽州刺史尉长命建尉使君寺等,都说明在魏晋北朝时,幽州地区佛教文化已有一定发展。幽州地处北方边陲,佛教的发展,比中原和江南等地起步时间晚,但发展速度并不逊于它地。隋唐五代时期,燕地名僧辈出,并在唐初开始普遍建寺,同全国各地一样,佛教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和发展阶段,并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契丹族笃信佛教,盛况能与唐代相比,并远超过宋朝,而辽代佛教发展又以燕京为五京之首。所以文献中以辽南京佛寺相望形容其佛教发展的程度。元代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大都城内寺庙数量更多、规模更大。元代道教势力和影响仅次于佛教,如仅见于记载的全真道寺观就达廿余所。当时在大都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蒙古萨满教等传布。明清两朝对佛、道二教同样重视,许多寺观得到发展,尤其两朝宦官专权,他们死后多建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这样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北京寺观众多的特点,于是兴建碑、修葺碑、著名僧人墓幢等各寺均有。目前存在最早的是70年代在房山窦店发现的有唐武德四年(621年)题记“贤劫千佛之碑”,该碑碑身布满佛像、仅在碑阴上部正中辟出一方形壁面,刻出文字,惜文字已多漫漶不清。出土时碑身上佛像头部已全部被砸,可能是唐朝会昌灭佛时所为。1989年,在房山雷音洞前石栏杆地娥下面发现一方残碑,残高32厘米、宽37厘米,厚5厘米,面背双刻。这件重要残碑,虽有残缺,但仍可辨识其内容,万幸的是在碑阳第4行有“八年岁次乙酉”、第7行有“琬为护正法”和第8行“石经一十二部”的重要内容,可证明是静琬于武德八年(625年)刻经的题记碑。1957年在房山云居寺第一洞洞底发现一穹碑,额题“大唐云居寺石经堂碑”,高250厘米,宽100厘米,刻于开元□四年。是目前发现有关石经山开凿石经洞的惟一史料。在房山云居寺雷音洞左侧还有武则天垂拱年间的两通碑,碑螭首,额刻一佛二菩萨,碑文书法艺术高超,是不多得的唐碑。辽金元三代在北京也有不少名碑,如应历五年(955年)王正撰《重修范阳白带山云居寺碑》、统和年间《千人邑会碑》、清宁四年(1058年)赵遵仁撰《续镌四大部经成就碑记》、大觉寺成雍四年(1068年)《清水院碑》、戒台寺《法均大师遗行碑》、金崇庆元年(1212年)《天开寺奉先县禁山榜示碑》、元至正廿四年(1364年)《兴隆寺置地碑》、明景泰四年(1453年)《隆福寺创建碑》、嘉靖三年(1524年)《大德显灵宫奉安诸神碑》、清顺治八年(1651年)《普胜寺创建碑》、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法源寺碑》等,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了。

8、北大素食研究会的会报《菜根谭》上有这样的宣传语:如果你是素食者、纯粹的或不纯粹的;如果你是赞同的、实行的或不实行的;如果这是你不了解的,告诉你想知道和不知道的;如果你是反对的,更欢迎彼此的交流,交流不会导致误解。

9、年末年初,正是大学生们准备考试或找工作的“忙季”,时间对他们来说很是紧迫。但北京大学素食研究会的成员听说记者要采访,立即答应下来。从他们的爽快劲儿里记者立刻感受到他们对传播素食文化的热情。

10、北大传播系研究生李杰,是该研究会的骨干之素食文化小报《菜根谭》主编。他说,研究会成立7个月以来在校园内外已产生一定影响。在校内已发出1500份素食小报(师生自愿取阅)。学校食堂还为他们特设了一个绿色素食窗口,专门做绿色蔬菜、豆制品的菜,精心搭配,保证素食者的营养吸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