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放生有什么说法_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

时间:2022-10-11 12:52       来源: 未知

第一,慈悲是道德的底线,是人性的善。

最近,反对虐待动物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为什么?因为人性中是有道德底线的,也是出发点,叫做“慈悲”。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看别人受苦的那种心,所以也叫“不忍之心”。按照孟子的观点,这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善,所以说“人皆有恻隐之心”。一个人只要有这份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反之,如果没有,那就麻烦大了。弄不好,会“禽兽不如”。

但是这和不虐待动物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恻隐之心或者说不堪之心其实是有心理学基础的,就是拿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比较,推己及人。为什么一个人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说到底,是因为我不想受这种生活的苦。比如你不想被烧伤,就不忍心烧伤别人。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容易,“施于人”难。这需要修炼。而且为了保证训练的成功,我们还得把这种善意和善良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延伸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时孟子谈到“恻隐之心”,举了一个例子,齐宣王对一头垂死的牛说:“不忍其襁褓(胆战心惊),无辜则死”。所以,牛、狗和熊也是。

可能有人会问:动物侵犯人权,威胁人的生存怎么办?你也想善良吗?是的。哪怕是万不得已,比如鼠疫、鼠害,也不应该滥用,不应该杀。为什么?因为残忍就是残忍,残忍就是残忍。不仅是对别人或动物的残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想想吧。你可以做任何虐待的事情。你还有什么不能做的?所谓“可忍孰不可忍”。

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把虐当回事,下一步,就有可能乐在其中。这个时候,他会彻底失去人性。因此,我们必须反对虐待和残忍。比如,当我们不得不保留死刑时,就应该坚决废除过年、砍腰、斩首等方法。当战争和处决不可避免时,绝不虐待囚犯和犯罪嫌疑人。当然,动物是不被虐待的,哪怕像老鼠一样“丑”。

第二,只有彻底到连老鼠都能同情的程度,才有真正的“同情”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刘玉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老鼠,作为证据》(《南方人物周刊》 2006年4月21日)。文章中说,有一只老鼠,被厨房里的一块粘板卡住,奄奄一息。这让她想起了另一只同样被卡住的老鼠,哭了两天才死去。她还记得小时候,一只老鼠被邻居的爷爷烫死了。

这些东西在任何地方都可能是司空见惯的。灭鼠好像没什么问题,作者也没说不应该。她不能忍受的是:第一,她生来就是老鼠不是它的错。第二,如果一定要死,为什么不能让它死得开心一点,少受点折磨?文章说:“即使是一只‘讨厌’的老鼠也会痛苦、绝望和挣扎。更糟糕的是,它的痛苦也会传染给你。”

说实话,这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我从来没想过一个人的同情心会到一只老鼠身上。在很多人(包括我)眼里,老鼠肮脏、丑陋、邪恶、该死。不是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吗?既然必须毁灭,何必在乎它怎么死?

但是我们,不,就说我,却从来没有想过,生为老鼠不是它的错;我从来没有想过,即使它“该死”,也不代表它就应该被折磨至死。然而,刘玉想到了它,这使我感到惭愧。是的,惭愧!因为只有彻底到连老鼠都会同情的程度,才会真正有“同情心”。

同情心应该从善待动物开始。

的确,就连老鼠的惨死也让人无法忍受。他们还会虐待人吗?心足为王(《孟子梁惠王上》)!相反,一个人今天可以虐老鼠,明天可以虐狗,后天可以虐人。所以为了保证人不被虐待,必须反对虐待动物。这不是“动物福利”或“狗权”(动物权利),而是“人权”。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社会问题。

其实,我们不忍心无辜死去,被折磨至死,是现代社会法治和人权的心理和人性基础。例如,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囚犯、犯人和动物不应受到虐待。我永远忘不了央视的一个节目:医学生带着担架、兔子、狗,走向实验室。解说:担架是给狗用的,兔子没有,意味着兔子永远活不了。

影片结尾,师生为实验动物立碑。每年清明节,他们都会献花。这不是虚伪,而是人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尽可能尊重生命。要知道,只有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最终真正尊重自己。

所以,慈悲应该从善待动物开始。而且,只有当每个人都不再忍心虐待动物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否则,下一个被推倒在床上,挖肝,取肾,抽胆汁的人,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对动物的残忍折磨着我们。拷问我们的善良和人性,也拷问我们的国民性!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