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欲”是规矩。我们要防止不当的想法——不要有错误的想法,把错误的行为,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不该留在心里的想法都改掉,才不会犯错,伤害身心。所以“环”可以提醒和保护我们。
有人想:为什么要持戒?只要对你好,对你的人生好,有很多时候是守不住戒律的。所以,无论我听了多少法,我还是不肯持戒。
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和尚,他曾经煞费苦心地在村里的树下讲经。村子里的人都很忙,但有闲的人肯定会去树下听和尚讲课。其中有一个年轻人经常坐在树下听老和尚说话。他听了,觉得老和尚说的都是教人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的,就没怎么认真听。
有一天,老和尚说:“身、口、心三业,都要持戒,各司其职。有五条重要的戒律必须遵守。这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饮酒,不妄语”。年轻人一听,心想:“这怎么可能?如果我不去打猎,我就活不下去。况且我打猎,别人也没说我错!我是不可能留(不杀)的。”因此,他在听了一半就离开了。第二天早上,他背着枪去打猎。
然而,直到接近黄昏,他也没有遇到一只山兔或山鼠。他很失望,心想:“今天怎么没遇到什么猎物?”当他极度失望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突然,他听到草堆里有什么声音。当他仔细一看,大树下的草丛里有一只鹿!
他看到鹿的角很漂亮,鹿很胖,毛很有光泽。他非常高兴,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鹿。他迅速摆好架势,瞄准鹿的头部射击。然而,鹿也无助地看着猎人,他的目光正对着——猎枪正对准鹿.猎人和鹿互相看了很久,但没有开枪。因为猎人有个规矩:不能射杀动物尸体。
猎人仔细观察那只鹿,但它一动也不动。他想:“这只鹿死了吗?”你为什么不眨眼睛?”于是他去看了看,但是那只鹿一动也不动。他感到困惑,于是上前踢了那只鹿一脚。小鹿被踢了一脚,立刻拔腿就跑,躲在草堆里,跑到树后面。猎人们,也快点!当我追上那棵树时,我突然看到老和尚坐在树下。
猎人见了老和尚,放下枪,坐到老和尚身边,问道:“天黑了,老和尚,你怎么还坐在这里?”老和尚说:“我想死在这里。”猎人惊讶地问:“你为什么想死?”老和尚意味深长地说:“我传讲道是希望大家能由恶向善,戒杀,守善规善责。像你,听了我说了这么久,你却不听,我说了也没用。出家有什么用,既然我说的话帮不了人?既然教育的任务都完成不了,那做人还有什么用?还不如去死。”
猎人听了,又惭愧又感动。他用手捂住脸,眼泪不停地从手上流下来。他哭着说:“老和尚,我从来不知道你这么好心。我不知道你这么关心我们。真的很对不起你。”
他又大声又激动地叫起来,拿起枪使劲打树干,于是树皮被打掉,枪被打断。他双手紧紧抓住被击毁的枪,甚至用手撞树,直到手流血。然后放下枪,跪在老和尚面前说:“我以前的错命就这样被这一枪彻底打破了。从今天起,我要用我的苦心来改变我过去的错误,请求老和尚收我为徒。从今以后,我得守规矩,守戒律。”
老和尚很高兴,把他拉起来说:“你是人就要守本分守规矩,这样你这辈子就不会犯错了。”懂得改变才是好人。”于是他们下山了。猎人真的跟老和尚出家了,后来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老师,严格遵守戒律,讲课时从不离戒。因为他认为“节欲”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之策,也是人类普遍需要接受的教育。
戒律是规则,戒律是教法。所以学佛如果不能遵守规则,做好本分,就谈不上修行。戒要用在日常生活中,“戒”是每分每秒都不能离开的念想。每个人都要时刻小心,永远不要离开擂台,永远不要离开生活。
(阎正大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