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公元1世纪左右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八里教(又称上左教)三大部落。中国佛教在汉人中仍有广泛影响,但由于佛教没有严格的入教仪式和规定,信徒人数难以统计。藏传佛教在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基本上是全民信仰的。到1991年,信徒约有760万人。巴利佛教基本上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国教。到1991年,已有150万信徒。
考古研究表明,唐朝都城长安(今Xi安)是中国佛教重要宗派密宗的发祥地,Xi安大兴山寺、扶风县正龙寺、法门寺是唐朝的核心。
据史料记载和佛教文献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被称为“开元三杰”的印度高僧须弥陀佛、金刚智、不空先后来到长安,在大兴善寺(位于今Xi安南部)将印度纯正密宗传入中国,并在此翻译了多部密宗经典。
清龙寺位于Xi市东南,始建于隋朝。唐朝高僧慧果主持此寺时,创立了不同于印度密宗,具有中国特色的汤米体系。他的门徒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日本弟子空海学成回国后,成为日本Tommi(真理教)的创始人。清龙二灭于北宋至明中叶。
法门寺位于Xi城西120公里处,是唐代皇家寺庙。1987年4月,在真佛塔下发现地宫,内有释迦牟尼佛和唐皇捐赠的大量珍宝。据专家考证,法门寺的地宫是供舍利子的内道场,即汤米坛场,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汤米道场。在地宫中发现的来自清流寺和大兴善寺的佛教物品和文献证明,大兴善寺主持的智慧轮为首的高僧是唐代这次供奉曼陀罗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从而论证了法门寺在唐代最高法界的历史地位。
中国现有三大佛教语种的高、中、初级佛教教学机构19所,其中汉文14所,藏文4所,巴利文1所,三大佛教教育体系均为三大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