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您好,我学佛以后,与家人的关系搞得很糟糕,我让他们吃素,他们也不听。我很痛苦,该怎么办呢?
学佛是接受智慧的教育,在智慧的指导下,家庭应该是越来越和谐的。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提倡学佛人要敦伦尽分,就是说学佛人要处理好世间的五伦关系。
在家人就要把相应的家庭责任承担起来,这才是一个学佛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有些人学佛非常执著,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本分事不做,天天想入非非,像追星族那样,天天追这追那地跑道场,这完全搞错了,居士应该要居尘学道、敦伦尽分,随分随力地护持道场。
在家里,作为儿子,孝养父母;作为丈夫,要对小孩、妻子负责任;作为妻子,也要尽到自己贤内助的责任。要对佛法有信心,把这些都做好了,家庭自然就和谐了。
与家庭成员相处不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是佛法的问题。你尽到了你的责任,就是在积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
《观无量寿佛经》中的中品下生的往生者就是天性很纯良、很孝顺的人,对一切生命都很慈悲,但是从来没有闻过佛法,到了临命终时遇到一个善知识给他讲净土法门,由于他一生都行善,一听就容易相信,就发愿求生。一发愿求生就非常自在地往生了,如屈伸臂顷,就如同把胳膊伸开这么自在就走了。
河豚能放生吗《华严经》里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中就有“恒顺众生”,众生欢喜,诸佛欢喜。
所以世间善法是往生净土的一个基础,如果一个信佛之人连世间的敦伦尽分都不做的话,就会造成往生的障碍,因为心与道隔,难以感通佛力。
有人会说,我学佛家里人反对。反对也要去面对啊,学佛不是居高临下,指责别人怎么业障深重,怎么不学佛,怎么不吃素。你突然给人家过高的要求,会让人接受不了啊。
家里也可以搞一桌两制嘛,他吃他的荤,你吃你的素。不要强迫别人,要善巧方便
济群法师学佛答问五 问:如何化压力为动力?
答:人为什么要有压力呢?如果你觉得有意义,自然就有动力;如果你觉得没有意义,就不要把自己套进去。
问:我总在纠结舍与得。有时舍了往往看不到结果,就对“舍”这个字越来越怀疑。我的困惑是,为什么那些不怎么“舍”的人往往得到的比我多?
答:用无所得的心去舍,你会有很多意外的惊喜。用有期待的心去舍,自然就会这样那样的纠结,患得患失。
问: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既然苦海无边,回头何来岸?难道你的岸方是岸,我的岸便是海吗?
答:苦海在心中,岸也是在心中。
问:身处物欲纵横的时代,自己应该怎样爱护别人?
答:要去了解,什么才是对别人真正的爱护。
问:佛教中讲无住,不执著,而世间却讲要执著努力,例如对工作、事业、学业等,该怎么办呢?
答:不执著不等于不认真,不努力,佛教也提倡勇猛精进,只是需要在智慧的指导下,才能做到努力而不执著。
问:佛家讲因果和轮回,但又反对宿命论,难道因果轮回得到的不是宿命吗?
答:佛教是根据缘起、因果来建立轮回。生命的发展既有一定规律,也有某种不确定性,因为它还受到我们当下心念和行为的影响。
问:什么是内心强大?
答:有稳定的正念并安住,不被外境所干扰。
问:怎样对抗世俗生活的虚无感?
答:学习佛法,找到生命真正的出路和意义。
问:如何面对生离死别?
答:接纳无常的事实。
问:学佛从哪里学起?
答:学佛,从皈依开始。
问:学佛为什么一定要皈依?
答:皈依是代表你对佛法僧三宝的选择,以及对这种选择的确认。
问:皈依三宝是越早越好吗?
答:皈依三宝自然是越早越好,但能够认识到皈依的意义,切实生起皈依之心,才代表真正皈依的开始。
问:修行中,度己在先还是度人在先?这个先后是否大小乘佛法的区别之一?
答:修行中,度己在先和度人在先都有依据。发菩提心有三种方式:国王式的发心是度己在先,牧女式的发心是度人在先,船夫式的发心是共同前进。
问:后天的修行可以改变命运,有这说法吗?
答:生命发展固然有一定之规,但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因还需要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