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容易《大悲咒》,念《准提咒》,或《往生咒》,或《心经》,皆可。即全不容易,但至诚念“南无刀下留人刀下留人观世音菩萨”一万声(预先供清水一碗,念毕向树洒之)。往时,随行、随念;至树处,随行、随念、随洒。
倘肯日平常念,或在树琼山区围念,其树一定兴隆繁实。人间人没有知“道”,唯知利。果能依此,没有生虫,多结果实,则人皆肯念矣。如有虫,则难令没有捕。须令其没有生,乃基础解决法。生而没有捕,断做没有到。凡事顺情面,则易由。逆情面,则没有由。
汝先作此法,倘真灵,然后以此劝其一乡,则一乡即可通沐佛化。至于宣讲,甚好。然须有有光阴之人。若事件烦剧,何暇宣讲。欲化导一乡,宜先从此事起。所谓法没有孤起,必有人缘,方能倡议还。
凡是建行人,须要心肠好。心肠好,再加以敬重至诚,断无不灵者。心肠欠好,又不敬重,既无有感,何能得应?此事理所必然者,祈慧察是幸。
若常念,不用并“刀下留人解衣衣人”念,但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已。凡是怨业病,医不克不及治者,及犯鬼、犯狐,念之,便可解消解散。凡是兵器、水火、恶兽、恶人等危险,若至诚念之,即有大转折。
若心没有至诚,兼有困惑没有信之心,及心存恶念,欲成绩恶事者,则无效验。汝果能实在如是行,如是化导,则汝乡即可“家家观世音,大家弥陀佛”,为佛乡矣!
(洒大悲水)臭蚁躲避
琼山区净业社,于民国两十五年起,正在琼山区寺大雄宝殿,开念经道场,宏扬佛法。不料事变时,大殿被毁,道场移至北禅寺。庭中,有大树两棵,尤多臭蚁。念经时,每集头面,偶一失慎,不免杀业。社友苦之。余至灵岩,禀告印师。
师云:此地树上,亦多臭蚁。日前,曾将大悲水洒之,蚁已他往矣!锡社亦可如法而行,必能有用还。余回,而告之道友。遂于社期念经时,将印师大悲水,环树洒之。今后,社中无有臭蚁之患矣!
戒、定、慧三学是空门修持者的门路,而大乘菩萨复于戒、定、慧以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为六度,亦称六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是梵语(Parmita),义为到此岸。过渡的人须乘船筏横越中流以抵此岸;学佛的人,正在存亡循环的此岸,度过懊恼的中流,达到涅盘沉寂的此岸。六波罗蜜多便是船筏,行六波罗蜜多,便可度过存亡循环的苦海,达到涅盘(Nirvana)——摆脱的此岸。
一、布施度(Dana——Paramita)。便是救济,救济是多方面的,其实不专指钱钞财物来讲。按照《本生经》(JatakaStory)记录,释迦牟尼佛正在往昔因中建行时,曾以头子脑髓、肢节手足布施,捐躯饲虎,割肉喂鹰等,全是高度布施的一种,时称为内施;而以国城老婆、田园财物作布施的,称为外施。
布施可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以己资财随分施与的,叫做财施。以佛法教训众生,使其因此得度者,叫做法施。统统世出人间法,如四谛、十二人缘、五戒、十善,人天因果,皆令统统万物离苦得乐。经中云:“诸扶养中,法扶养最。”法施能够长养众生慧命,令永不再感触感染三界循环的苦果。救护众生灾难,予以精力抚慰,使其阔别可怕者,叫做无畏施。
布施没有难,但要到达三轮体空的地步确没有容易。三轮体空者,即无布施的我,无受施的人,还无所施的物,恰是《金刚经》上所称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还便是“行慈祥而没有执有我,知无我而没有休慈祥”,只求慈祥踵事增华,没有特没有望报之心,还尽无能施之念,这是布施的最高地步。
两、持戒度(Sila—Paramita)。有止恶建善的意义。建行大乘菩萨道,没有但要消极地止恶,更应积极地为善,以净化身、口、意诸业;由于持戒能使真如佛性逐步表现,而没有为妄图固执所缠缚。持戒有在家取还俗之分,在家者受持三皈五戒,还俗沙弥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两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唯菩萨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没有分在家还俗。以其身份的分歧,所持戒相亦有受持六重两十八轻戒的。
三、忍辱度(Ksanti—Paramita)。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还便是心里能忍耐外来的侮辱及末路害而没有生嗔恨。当知辱字,包孕关于身心统统寒热、饥渴、水火、兵器、老病、逝世苦、蛇蝎、蚊虻,和嗔骂、讥侮、诃毁、吵架等等苦末路。凡是情最难忍耐的莫如侮辱,辱若能忍,则其他诸忍亦较易保证。
忍辱没有但是忍他人赐与的辱,与此同时更要忍本人所遭受的境。要于贫困病苦的困境中,忍令颓废卑劣之念没有生;于繁华顺利的顺境中,忍令骄贵陷溺之念没有生;于没有顺没有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令迁流移易之心没有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伤害顺逆诸境,且要忍生理上的饥渴寒热创痛诸苦。忍辱是取心里的苦恼贼作战,苦恼常常正在我人心头乘机蠢动,我人若一念不忍,苦恼即正在我人心上占领一个位置了。
忍辱也是有三种:
(1)耐怨害忍。凡是无理受人侮辱,也要忍受不报,凡是事不克不及忍则一无所能,学佛的人应以忍辱为第一行门。
(2)安受苦忍。放心忍受众苦所迫,决不半途摆荡,能安受统统痛楚,则有鸿运高照的日子,统统皆有造诣。
(3)谛察法忍。心生杂念,意欲妄为,当此心身坚定之时,该当谛观诸法,和天下万物统统是空,于此无自性空,可以有所悟入,笃信忍可,是为谛察法忍。
四、精进度(Viraya—Paramita)。纯一无杂为精,鼓勇直前为进。精进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加;未生之恶念令没有生,已生之恶念令速断。建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以纯一直进之心,断妄念,往固执,显发真如妙心,自度度人,无有退堕。
精进也是有三种:庄重精进、摄善精进和利生精进。
(1)肃静精进。精即专一,进即发展,但凡发明事业或学佛的人都要勤奋,开展所业,发愤刚强,阔别单薄,则没有不成功之理。
(2)摄善精进。不管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专心耐久修习,弗成为德不终,不敢放逸,不然全功尽弃。
(3)利生精进。长处众生,没有生倦怠,是故应勤建诸好事,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五、禅定度(Dhyna-Paramita)。其义为静虑,在于度散乱。禅定可分为事理两种:事定者,依境摄心;理定者,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住于静处,端坐正意,没有依气味,没有依形色,没有依于空,没有依地、水、火、风,以致没有依见闻觉知,统统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统统法,正本无相,念念没有生,念念没有灭,亦没有得随心外念地步,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略言之,禅定是在于心力会合,然后发生聪明的一种定力。建禅定,须自保护六根狠下功夫,儒家有目没有视恶色,耳没有听恶声之语。老子谓“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亦此之意。
禅定亦有三种:人间禅、出人间禅、出人间上上禅。
(1)人间禅。危坐没有思,既无专心,亦未到定,没有能为圣,亦没有能为贤;然则坐禅既暂,自能清净感觉到四禅天,亦能感觉到偏偏空、顽空没有是真空的境地。
(2)出人间禅。单指向上,不成向基层弊端着想,应用心向善处看齐,凝思玄门,脱尽污渍,心里自然光彩。
(3)出人间上上禅。当初释迦牟尼佛正在说法时,门下门生十万八千众尽皆聆听。当世尊讲毕,手拈莲花,统统归于寂静;独迦叶尊者悟出此中妙理,破颜微笑,所谓正高眼躲,密契妙心,名上上禅。
六、聪慧度(Prajna-Paramita)。是由禅定所证得的,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这类聪慧并非世人博学洽闻的有漏智,反而是圆融无碍的正智。这类智能照破统统客尘苦恼,表现真如个性。因而,建六度即在于断苦恼,得聪慧。聪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证得聪慧,就见到我们的真相大白了。
聪明也是有三种:统统智、道种智和统统种智。
(1)统统智。即所谓通达诸法皆空的聪慧,能得这个聪慧便可断懊恼而得摆脱,但仅自发,不克不及觉他,是属声闻人所有的聪慧。
(2)道种智。是可知万有诸法的聪慧,得此聪慧,就可从空出假,使用佛法式化众生,使诸一切人类同心专心向善,追求真理。这是菩萨一切的聪慧,要为长处众生的。
(3)统统种智。是最毕竟的大智大慧,能圆满地通达世出人间万有诸法的事理,为所具有的统统种智,最圆满、最毕竟、最实在的聪明。
建六度,必需相资相行,没有可缺一。由于伶俐而没有定,未能受用;定而没有慧,没有免难免陷溺;定慧双建,而没有持戒,便碍于积习;三学具足而没有布施,便没有能摄化众生;布施而没有建三学,只种下人天福报;持戒而没有能忍辱,难调嗔恚之气;有精进而无诸度,则画蛇添足;有诸度而无精进,则始勤末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建,才可以圆满大乘菩萨的两利之行,度过存亡循环的苦海。
吾人学佛,应抱着佛陀慈祥慷慨解囊的精力,心存利他,不为小我私家利欲薰心,到处向善看齐,如能照以上六度开展,不只自身平生受用不浅,并且深入人群,普渡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