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青蛙的功德和福报,养殖甲鱼放生能活吗 不能不信因果

时间:2022-11-17 05:31       来源: 未知

放生青蛙的功德和福报,养殖甲鱼放生能活吗 不能不信因果


不能不信因果

信佛重要,还是信因果重要?我个人认为:宁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因为不信佛,佛祖不会气恼怨怪我们,降罪伤害我们,所以信佛固然对人生有很大的助益,不信佛也不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顺因果而行,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因果”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真理。大至国家兴衰,小至个人得失,追根究底,其中的一切过程,惟有“因果”二字才能予以说明。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使是变种接枝,也有变种接枝的结果。像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孔孟诸子,并非出身权贵世家,但由于懂得“因果”,知有所为,所以能成圣成贤,模范千古。夏桀、商纣、周幽王、秦始皇,乃至大建佛寺,拥护佛教的石虎、隋炀帝等,虽然掌握政权,坐拥山河,但由于违背“因果”的善恶法则,专制暴虐,残忍成性,所谓“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最后逃不过“因果”定律的制裁,所以不但自己丧失性命,遗臭万年,甚至招感国家灭亡、朝廷倾覆的厄运,宁不悲乎!

犹有甚者,因果报应延及生生世世,及至恶业尽消,方得休止,即使以“神通第一”著称的目犍连,也无法敌过宿世业障,被外道梵志以瓦石击死;而至尊佛陀,虽已圆满菩提,但由于夙业犹存,所以有木刺穿足、空钵而回、头疼背痛等灾难。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所以智者无不以因缘果报之理则作为殷鉴。

过去一个小偷在偷椰子的时候,被椰园的主人逮个正著,小偷辩解道:“我没有偷你的椰子,因为我偷的是树上的椰果,你种的是地下的椰种。”树上的椰果和地下的椰种难道没有关系吗?所谓:“长安不是一天造成的。”从大陆到台湾,贪污腐败的“因”,造成河山易帜的“果”;省籍冲突的“因”,造成二二八事变同胞互残,族群等争斗不已的“果”,始作俑者能无悔乎?蒋家和毛家对国家社稷的功过姑且不论,但观其后人种种不幸,“因果”之间的关联实在不可思议。

自古以来,许多人正像那盗取椰子的小偷一样,只看到结果,而不追究原因,以致于滥起无明迷惑,再造新业罪殃,致使受苦无穷,“惑业苦”因果循环,无有止期!像目前全球犯罪年龄普遍降低,青少年作奸犯科者日益增加,许多人指责老师不善诱导,但父母的身教又如何呢?目睹世风日下,许多人慨叹人心不古,但谁能体会媒体也有责任呢?政经动荡不安,许多人迁怒于彼,但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吗?各地天灾人祸不断,许多人怪这怪那,但人类是否洞察到杀业深重的原因呢?

懂得“因果”的人,见到山林河川遭到破坏,就知道社会大众对大自然的财富不知妥善保护,有一天地球将反扑人类;见到儿童在路边戏耍小鱼小虾取乐或玩弄蝉儿、蜻蜒、蝴?、金龟,就知道长大成人对于生命的价值不予重视,有一天社会将乱象频起。偈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千百年来碗里羹,怨声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都说明了“因果”昭然,丝毫不爽,我们能不谨慎规范身口意业,念念警惕吗?

社会人士不懂因果,苦迫交煎,犹可认为愚痴;但有时见到佛教人士也不明因果,迷惑造业,真是感慨无已。像信徒布施,施钱献力,我们为什么要祈求极乐世界劳烦阿弥陀佛代替我们报偿呢?一些寺院只知要求信徒无相布施,但自己有无相的修为来接受供养吗?行脚于寺院殿堂、宽广庭园之中,是否想到自己应如何延续前人的播种,期使结出丰硕果实,以为报答古圣先贤?一些教徒利用佛教资源,大力提倡社会公益,但自己在教内自私自利的行径又如何启发大众?

记得小时候看到民间庙观墙壁上描绘“十殿阎王”、“刀剑油锅”的情景,“因果”报应的观念深植心中,至今难忘。及至稍长,剃度出家,参加法会,诵到《瑜伽焰口》中的文句:“近代先朝,帝主尊荣位,勋戚侯王,玉叶金枝贵,宰执中宫,?女嫔妃类,梦断华胥,来受甘露味;国士朝臣,经纬匡时世,牧化黎民,未遂忠良志,失宠怀忧,谪降边邦地,恋国游魂。”更觉“因果”业报历历不爽,故而时时引以为诫。

一九四九年,初来台湾,挂单中坜圆光寺,常看到住持妙果老和尚写一首偈语送给信徒:“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在敬信之余,心中亟思:佛教本身固然是上好的福田,但身为佛子的我们如何将这块福田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一九五四年,慈航法师舍报圆寂,恭读遗偈:“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在感念慈老生前种种行谊之余,更加提醒自己要不昧“因果”,慈悲利众。后来我在世界各地创办佛教学院,期能绍隆佛种,报佛深恩于万一;我每年举办僧伽讲习会、寺院行政讲习会等等,借此促进教内的交流;我设立佛殿讲堂、养老精舍、墓园设施、义诊医疗,希望所有对佛教有贡献的人都能往生佛光净土,让他们的善心好“因”都能在此生享受善美的“果”报。

如今眼看世事沧桑,岁月无情,深深感到“因果”不是哲理,而是一种宇宙人生的真相。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例如腹饥进食,进食是因,解饥为果;口渴喝水,喝水是因,解渴为果。我们绝对不能强求喝水可以解饥,进食可以解渴,因为那不合乎“因果”的法则。

常听一些人说:“我每天烧香拜佛,为什么身体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诚,为什么钱财被人倒了呢?”“我吃斋念佛,为什么生活感到不顺利呢?”“我每天打坐参禅,为什么命运多舛呢?”我闻言不禁觉得奇怪,佛门不是保险公司,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萨加被,自己的言行却违背“因果”,怎能得到好报呢?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经济有经济的因果,我们不能错乱“因果”。想要身强体健,必须注重饮食、运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想要事业成功,必须精进勤奋、把握机会、分析市场趋势;被人欺骗,应该先检讨自己是否贪小便宜,伤害别人;遭到扒窃,应该先反省自己是否太过招遥,将钱财露白,甚至或许前世有欠于他。

也常听一些人说:“某甲经常布施行善,但是为什么如此贫穷呢?某乙为非作歹,为什么这么富有呢?”经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果业报有现报、生报、后报,就好比植物有春种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业网比植物的生长因素更为错综复杂,之所以迟速不一,轻重有别,其间的“缘”也很重要,好比一颗种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阳光、空气、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世间之事亦然,一个人具有才华固然是一个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缘”,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一个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个恶“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缘”,也可以改变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或许会减轻将来的恶“果”。所以,当我看到一个人才,总是在心里想如何给他一个好的因缘,让他能够早日成就;当我看到冥顽众生,也常思如何循循善诱,给他改过向上的机会。

社会上有些人见到亲友的辉煌成就,不但无视于这是多少“因缘”的耕耘得来的“结果”,却在一旁说风凉话:“他不知道用什么手段发了这笔横财!”“他不知道怎样攀缘上司,才获得升迁!”甚至有些人看到正信宗教蓬勃发展,不但无视于宗教净化人心方面的成效,却带著嫉妒的心态大加挞伐,贬抑抹黑。每当目睹此情此景的时候,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一个社会如果连善美的宗教都容不下,如此恶“因”还能奢求进步发展的善“果”吗?

佛光山开山三十多年来,有的人只见到出家法师众多的“果”,却没有看到我们多少辛苦培养僧才的“因缘”;有的人只见到在家信徒众多的“果”,却没有看到我们花了多少心思教育信徒培植的“因缘”。三、四十年来,我看到千万僧信和佛光山紧紧结合,一起成长,心中感到无限欣慰;但也看到少部分的人由于因缘不顺,为了一句话、一件事、一个脸色、一个神情,离弃宝贵的信仰,甚至倒行逆施,妄语谤法,上焉者懂得及时追悔,犹可挽救;下焉者一路错误到底,终至万劫不复的地步。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吾人对于世事“因果”岂可不明辨慎思?

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

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慢中来,

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从持戒中来。

短短数语,说明了祸福穷通的缘由,所以了解“因果”可以助人乐观进取。像我生来歌喉五音不全,说话乡音难改,自忖这与往昔“因果”有关,便不会恼怒生气;受到别人的冤屈伤害,想到此乃宿世“因缘”所致,便不会灰心失望。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虽然宿世的恶业形成今世的障碍,但我深信只要肯耐心培养当下的善缘,改善过去的恶因,未来必定有无限的希望。所以,我学习发展其他长处,努力读书以撰文和人结缘,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文学的钥匙为我开启了一扇宽广的天地;我学习坚守承诺,永不退票,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获得许多人的信任;我学习给人欢喜,满人所愿,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许多人都乐于和我共事;我学习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冲破了许多难关。

懂得“因果”,可以让我们勇于面对挫败。记得过去由于年轻气盛,只知直心讲理,不知人情世故,每遇阻难当前时,三思反省,才发觉自己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所以我学习改变立场,改善关系,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赢得许多珍贵的友谊。
分享到:0Loading...

印光大师:《〈法云寺放生征信录〉序》(文白对照)

《法云寺放生征信录》序

原文
旷观古今,治时少而乱时多,纵令大治,亦不过百数十年而已,其故何哉。良由宿世杀生食肉之业所结,现生自私自利之心所致也。杀业之结,唯食肉最为酷烈。人之一生,不知杀几百千万生命。只图悦我口腹,何计彼之苦痛。虽则弱肉强食,任我所为,然彼怨恨之毒,蕴之于八识田中,生生世世,互相杀戮,此根不拔,杀劫难转。而况有智识者,不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实理实事,遂以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为迂谬。唯欲夺彼所有以归我,由是而争城争地,虽杀人盈城盈野而不顾也。其意盖欲增我疆土,大我势力,俾我子孙,永受其福。不知天地以好生为德,既在此好生恶杀之天地间,何能令子孙享此逆天悖理,杀人无量所得之福乎。自己一气不来,永堕三途恶道,何等可怜。子孙若非所夺之人来者,将灭绝殆尽,了无噍类矣。清凉山志载,隋,代州,赵良相,家资巨万,有二子,长曰孟,次曰盈。盈强,孟弱。良相将终,分家资为二,孟得其上。及良相死,盈尽霸取,止与孟园屋一区。孟佣力以活。后盈死,为孟作子,名环。孟死,为盈作孙,名先。环长,为仆于先,心恨盈霸其业。适先欲朝五台,命环随往。行至山中,旷无人处,拔刀谓曰,汝祖夺我家业,我将杀汝。先疾走,环追之。先入一茅庵,一老僧止之,各与以药物茶汤。食已,如梦初醒,遂悉前事,感愧悲伤。老僧曰,盈乃环之前身,霸他之业,是自弃其业也。先乃孟之再来,受其先产,父命犹在耳。二人遂出家修道于五台焉。此二人者,宿有善根,故蒙菩萨点化,得有如此结果。今之以杀人为乐者,其后报何堪设想乎。民十一年,冯梦华,魏梅荪,王幼农等诸善士,以杀劫弥漫,思为挽救。遂于三汊河置地,开法云寺念佛放生道场,至十二年,掘好九池,以备分类而放。十三年即行开办。或自己买放,或有善士买而送放。八年以来,凡自会中买放者,共计三百六七十担,共用洋四千六百数十圆,皆诸善士陆续所施。今将八年所放之生,所用之款,用为报告,以祈各各悉知。此九年来,常住其中,忍劳忍苦,不惮艰辛者,心净和尚也。其他虽亦极力维持,然未如心净师之专致力于此也。缅维放生之举,原为发起同人戒杀吃素之心。倘能戒杀吃素,则杀业不作,杀报自止。从前已造之业,则以竭力修善,至诚念佛,以消灭之。须知法云寺之放生,实一切同人戒杀吃素之前导。而有心人闻而兴起,同生慈惠恻怛之心,共行仁民爱物之道。将见人心转而天眷常临,雨旸时而五谷丰登。礼让兴行,战争息灭。中外协和,天下太平矣。此冯公等创建法云,提倡放生之本志也。——《文钞》之《〈法云寺放生征信录〉序》印光大师著述

放生感应

译文
纵观古往今来,太平的时代少,动乱的时代多,历史上纵然出现过政治修明、局势安定的时代,也最多不过是一百多年而已。这种现象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这是因为过去世杀生吃肉的业因所结下的。杀业的结缚,只有吃肉这件事最厉害最惨烈。人的一生,不知道杀害了几百千万的生命。只贪图满足我口腹的欲望,哪里会考虑动物被杀害时候的痛苦。虽然在当时是时弱肉强食的世俗邪见使然,弱小的动物无能为力,任凭我为所欲为,然而它的怨恨的复仇之心,蕴藏在第八识田中是不会消灭的,因缘际遇的时候,就要报复,以至于造成彼此生生世世互相杀戮,没有停息的时候。这个杀生吃肉的根如果不把它拔除,杀戮的劫难就难以扭转。况且好多聪明人不懂得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宇宙人生真相,于是把自己修身立命感化他人修身立命,和自己通达事理启发他人通达事理都看作是迂腐和荒谬的行径。只想要夺取人家的所有归我自己,由此,而争城夺地,纵然是杀人遍满荒野也不去顾及。这种人的野心就是想要扩张他的疆土,张大他的势力,以使得他的子孙们,能够永远享受荣华富贵。殊不知天地神祗以爱护众生为德能,既然投生在这个爱生厌杀的天地间,如何能使得子孙享受这种违背天理、杀人无量无边所得到的福报呢?最终的下场是自己一口气上不来的时候,永远堕落三途恶道,这是多么的可悲。这种人的子孙如果不是他所掠夺杀害的人来讨债的,也必定会灭绝干净,完全不会有幸存的子孙。
《清凉山志》记载,隋朝,代州一个叫赵良相的人,家财万贯,生有二个儿子,长子叫孟,次子叫盈。盈强悍,孟懦弱。良相临终时,把家财分成二份,大儿子孟分得了大部分遗产。等到良相一死,盈把孟的财产全部都霸占为己有,只给孟菜园茅屋一块,孟只好靠给人雇工生活。盈死后,投生为孟的儿子,名叫环。孟死后,又投生为盈的孙子,名叫先。环长大后,给先做仆人,他心里常常怨恨盈霸占了他的家业。偏巧先想要朝拜五台山,让环随同前往。二人走到深山之中空旷无人的地方,环拨出刀对先说:“你祖父霸占了我的家产,我现在就要杀你报仇。”先吓得拔腿就逃,环在后面紧追不舍。先见到一间草舍,赶快躲了进去,从里面走出来一个老和尚制止住了环,老和尚各自给他们一碗药物茶汤,二人喝下后,如梦初醒,各自记起了前生的事情,二人都感到惭愧和悲伤。老和尚说:“盈是环的前生,霸占哥哥的财产,其实最终自己丢弃了家业。先是孟的后身,接受他原来的财产,所以投生为弟弟的孙子,即使是隔世,你们父亲临终时候的遗愿仍然得到了落实,可见因果没有差错,而世人争来争去,只是在徒劳的造罪业罢了。”于是二个人在五台山出家修道。这二个人,过去世有善根,所以能够得到菩萨的点化,得以有如此圆满的结果。而今天以杀人为乐的人,他将来的报应哪堪设想呢?
民国十一年,冯梦华,魏梅荪,王幼农等诸位善士,感念杀劫充满世间,思考可以挽救的方法。于是在南京三汊河置办地方,开辟法云寺念佛放生道场。到了民国十二年,挖掘出九个放生池,以此准备分类放生之用。十三年工成后开始放生其中。他们或者自己买来放生,或者有善男信女买来送来放生。至今八年以来,放生会中买来放生的动物,共计三百六七十担,共用大洋四千六百多圆,都是诸位善男信女陆续所布施。在此把八年所放的动物,所用的钱款,向大家汇报,使得大家都清楚。在这九年中,长期照管、忍耐劳苦、不辞艰辛的人,就是心净和尚了。其他的人虽然也极力维护,然而未能如心净师这样专心致力于其中。遥想放生的举措,原本是为了启发志同道合的人戒杀吃素的慈悲心。倘若能戒杀吃素,那么杀生的业因就没有了,杀生的果报自然也就平息了。而从前所造作的杀业,就竭力修行善法,至心诚恳念佛来消除它。要知道法云寺放生的举措,实在是所有学佛同人戒杀吃素的前途向导。而有心人听闻之后能够落实提倡,共同生起慈悲恻隐之心,共同实行爱人护生的道法。将会看到人心转变而天神常常照顾、莅临,睛雨及时而五谷丰登。礼让盛行,中外和谐,从此以后,天下就能够太平了。这是冯公等创建法云放生会,提倡放生的根本发心。——佛弟子敬译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