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珠法王
一、大圆满之见
(一) 阿字
在文殊师利菩萨灌顶时,所用之“镜子”,代表智慧。而其上有一“阿”字,此阿字代表着不生不灭。此意义甚为重要,诸佛皆由此阿字呈现出来,也就是说,诸佛是不生不灭的。不可执着诸佛是实有的,诸佛只是由空性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幻像而已。故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湖南哪里放生但为何又要有个“阿”字呢?因为空性本身超出言诠,不可思议,为方便引导,乃以“阿”字来象征。此空性要用直觉的大智慧来体悟,这种大智慧称为“般若”,为诸佛之母,只能由各人修行后去体悟。
(二) 佛与众生
进一步,我们来研究为什么有佛之呈现?众生与佛有什么关系?这有直接的答案:佛由众生而呈现。众生由于在轮回痛苦着,佛便呈现出来照顾他们。因此,佛不离开众生。
但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诸佛与众生,同是本性了不可得,皆由空性所呈现而无实质。佛对此已透澈了解,而众生则以为实,因此在世俗谛上,便有佛与众生的差别。
(三) 心与明觉
心性了不可得,众生却执以为实,而起自他对立之分别,因此众生之“心”,充满颠倒妄想,造种种恶业而轮回下去,受种种苦;而诸佛则了知内外之一切,不管净或不净,皆如幻如化。对净之追求,亦是如幻如化,不去执着。要将心放在心的本来面目上,离开无明之造作,不落入能取所取,此时明空无执的“明觉”自然就呈现出来。就像虚空的云消失了,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明”的样子。这种离垢之明觉,即是大圆满之核心,也是三世诸佛之心要。
二、大圆满之修
上述为大圆满见之建立,若只停留在此,仍是不够,必须进一步去实修,证悟只能靠自己得来。
第一步,先将三业之身及语不动,安静下来。
第二步,将心松弛下来,不起善恶取舍之分别心,进入没有希冀,没有疑虑之境,坦然而住,当下赤裸明空之明觉自然生起。
西安附近放生鱼的地方
全国各地放生组三、结语
外界变化万千之现象,本自解脱,本不须刻意去修正。若将心置于明觉之原状,一切现象自然溶入空性之中。但亦不可执住“无物去执”之心,因为此时仍是起一种限制之心态,仍是一种妄想。要超越境界,呈现出明空无执之明觉。
以上把甚深之大圆满做一简单扼要之开示。
摘自《敦珠法王文集荟萃》古人是如何谈论素食的 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是个素食主义者,“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王维常年素食,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他在《积雨辋川庄作》有诗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诗文描写简朴自然的素食生活,透露出超然出尘的余韵。在《赠李颀》中写道:
“悲哉世上人,甘此膻腥食。”
对于世人受口腹之欲的盲目驱使,不惜杀生害命,表达了深切的悲悯。王维晚年有《偶然作六首》,其第三首:
“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
可以见到他对佛门修持之功深厚,素心素食一心向佛。
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留下的众多作品中,有许多是用来歌颂和赞美素食的,并以长斋蔬食自豪:
“放翁年来不肉食,盘箸未免犹豪奢。松桂软炊玉粒饭,醯酱自调银色茄。”
在这首《素饭》中,可以看到陆游不以山珍海味为喜,留恋于色彩斑斓的素食生活,品味人生的超然与洒脱。陆游《菜羹》诗中有云:
“青菘绿韭古嘉蔬,莼丝菰白名三吴。台心短黄奉天厨,熊蹯驼峰美不如。老农手自辟幽圃,土如膏肪水如乳。供家赖此不外取,襏襫宁辞走烟雨。鸡豚下箸不可常,况复妄想太官羊。地炉篝火煮菜香,舌端未享鼻先尝。”
自己劳动生产出来的蔬菜,经过炉火的烹制,其香四溢,味道妙不可言。吃自己种出来的新鲜时蔬,哪里还会想吃那些让人肥胖腻味的肉食呢?诗中反映了他的素食健康思想。
一代诗圣杜甫,在《又观打鱼》中这样哀叹道: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如果我们还是这样一意孤行地放纵乱为、暴殄天物而不知休止,过不了多久,别说凤凰麒麟难觅踪迹了,怕是乌鸦麻雀都得了无影痕,到那时又该谁来可怜我们、替我们感到悲哀呢?杜甫的忧患意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勿杀生,多食素。
明朝诗人陶望龄也用诗表达同样的思想:
“物我同来本一真,幻形分处不分神,如何共嚼娘生肉,大地哀号惨煞人。”
陶望龄给我们描绘出了食肉的悲惨景象。一样的亲情,同样的感受,而且我们人类要用一种报恩的真诚之心去救护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