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师傅
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些全球性的危机和冲突时,我们会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其深层原因往往来自于宗教之间的差异,以及宗教之间缺乏宽容和理解。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人类不同文明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自1993年白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以来,宗教对话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在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中,佛教应以开放和平等的态度迎接和应对来自西方文明的影响和挑战。
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需要在全世界各种文明和宗教中找到一种普遍的全球道德。佛教面对的是人的生死之痛,这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佛教“五戒十善”的道德准则,六时四度利己利他的大乘菩萨精神,佛教宽容、慈悲、平等的理念,作为共同的伦理准则具有普遍意义,可以为全球伦理提供独特的资源价值。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高涨的宗教对话浪潮,佛教有必要深入挖掘自身的优良传统,在公共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促进社会繁荣发展和世界和平进步做出贡献。
佛教的起源理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这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和哲学的最根本的思想,也是佛教宽容、慈悲、平等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所谓本源,就是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为各种因果条件而成立的。没有独立永恒的事物,一切心智和色彩方法都是相互依存、共生的。因此,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宗教共存于这个世界,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承认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差异,尊重彼此的价值观,才能减少文明差距和宗教冲突。佛教的起源理论对于缓解人类与自然对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宗教不宽容所带来的冲突和暴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佛教中“五戒十德”的伦理观念,以及“避一切恶,顺一切德”的原则,对提升道德、完善人格、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乃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都有积极的作用。大乘佛教强调“无上菩提心”,慈悲拯救一切众生。通过观察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可以帮助一切众生,自觉地觉悟他的菩提心。强调道德实践中的六度四度。六度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又称六波罗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方面。是菩萨的六道修身养性。菩萨照顾众生的四种方式,具体来说是指布施(布施他人财产,退学后布施他人)、爱语(以能使众生快乐向善的言语开导众生)、行善(为众生利益做事)、同事(与众生和睦相处,同甘共苦,随机教育众生)。六度四射是菩萨修行的基本方法,体现了大乘菩萨“不为己求福,愿众生解脱苦”的精神。
佛教是一种崇尚和平的宗教。在它的传播过程中,是以和平的文化交流形式进行的,从来没有因为信仰的原因而发动战争。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再经中国传到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中国作为佛教北传的中心,在与日本、韩国长达1500年的交往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友好平等的,起到了沟通各国文化的“黄金纽带”作用。慈悲利他的大乘菩萨精神成为三国佛教重要的传统思想资源和文化精神,深深植根于三国人民的生活中。大乘佛教对加强三国友好联系、增进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佛教国家的和平与稳定。这是三国佛教文化交流的最大特点,也是三国友好交流能够成为维护东亚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的根本原因。
宗教对话既包括宗教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宗教本身之间的对话。不仅不同宗教之间有差异,同一宗教内部的信仰模式也有差异。所以在宗教对话中,一定要求同存异。中国儒家文化“和为贵”理念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强调和谐统一,形成了与人为善、推己及人、睦邻友好的文化传统。现代社会要求尊重不同文明和宗教的价值观,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共生。通过基于平等原则的对话、交流和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不同宗教文化应该能够和谐共处。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中日韩三国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三国佛教应该尊重个性的存在,在理解彼此差异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价值观。我们相信,深化三国佛教文化交流,超越分歧,发挥大乘佛教的和谐平等精神和众生大悲心,将为宗教对话树立典范。
今天,宗教对话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通过创造性的理论阐释和实践,佛教可以为全球伦理提供独特的资源。三国应共同承担佛教的社会责任和和平使命,通过加强宗教间对话,缓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矛盾和冲突,为实现世界和平和人类共生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