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种冥想的练习,真的有益于身心健康。希法说,“老人静坐可减少头痛、腰痛、眩晕、高血压、瘫痪等疾病;年轻人静坐,可以减少欲望,冷静睿智,遇事少冲动,避免和人打架。所谓‘血气未满,戒于色,血气软,戒于斗’,其实都可以得益于禅定。
佛法上讲,佛教有佛经理论的三藏,目的是戒智三学,而三学重在学智。当水静了,浪静了,身心澄明了,理智清醒了,那么就是明辨是非,判断邪恶,把积极的思想和利益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儒家有这样的话:“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思,思而后得”;它也接近冥想的原理。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年少多病,经常要求自己静坐,但又对经书感到厌倦,很少修习禅道。有时候Xi知,没有恒心,受益不大。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经常坐着不动,有了更好的反射,体重比以前增加了,这证明了练习禅的好处。
佛教是一门实验性的学问,虽然念佛、念佛都是实验性的方法,打坐是最重要的。比如现在的欧美人学习佛教,以佛教倡导慈悲与和平,为厌战者所推崇。另一方面,佛教的道理可以从禅修中得知。尤其是美国人,好奇心更强,也更渴望。现在美国高校有很多佛学研究所,大部分以禅修为主。
习禅的方法
一、调整饮食:人需要吃喝,就像机器需要燃料和煤才能转动一样。咀嚼,津液与胃混合消化成食糜,转入小肠成为奶状的养料,可为全身所用。所以,饮食和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食物不宜过多。食物太多,胃肠道就消化不了,精华就吸收不了。反而会在体内排泄,胃肠道会加倍努力。结果你会气短,坐以待毙也不得安宁。如果吃得太少,营养不足,身体虚弱无力,坐着不动就很难出成果。这句老话“生理欲望总是硬的,胃口总是低的”是可以省的。
2.睡眠调节:再怎么努力,也要适当休息,才能恢复精神。睡眠是最长的休息。规律睡眠以八小时为度:睡眠过多会精神困倦,不宜久坐;睡得少了,体力就恢复不了,精神就恍惚,坐不住了。所以要适量睡眠,保持头脑清醒,静坐才能生效。睡前醒来,可以坐起来。如果坐起来感觉没精神,坐了半夜还能睡。
三、调整好自己的身体:第一,坐之前,无论是走、住、坐、卧,都要始终保持安静安详,不能有粗暴的举动。如果你粗暴轻浮,你就很难决定。两个人坐在床上和凳子上,一定要脱衣,(坐垫后面要高一两寸)心平气和地坐着,双腿或双板或单板,或两腿交叉背在两股下,或垂腿把脚贴在地上(后两种是给不能盘腿的老人用的);双手放置,右手掌背叠放在左手掌上,紧贴腹部,轻轻放在腿上;然后左右晃动双腿四五次,挺直身体,保持脊柱挺直,保持脖子挺直,鼻子和肚脐在一条垂直线上,不低不高;张开嘴对着肚子里的积气呼吸三次,舌头放在额头上,慢慢吸气,通过口鼻呼气三至七次,嘴唇和牙齿保持并拢,轻轻闭上眼睛,如果久坐或感觉身体俯仰、倾斜(坐姿时间从半小时逐渐增加到一两个小时),随时纠正。
坐下后,你应该呼气十次以上
四、调息:鼻中之气出入以呼吸为名,气息取一口气。静坐调整利率最费时间。呼吸有四种:a .喉式呼吸:平时不懂得卫生,呼吸浅而短。它们只进出喉头,不能尽最大努力拉伸和收缩肺部,所以不能达到吸氧和吐碳的功能,血液循环也不可能是极好的。b、胸式呼吸:这个比之前稍微好一点。气体可以到达胸部并充满肺部。通常情况下,学生在体操中的呼吸练习可以做到这一点,但仍不算调息。c .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气可达小腹。在吸气的时间和空间里,肺部是充盈的,肺底是放松的,横膈膜是下压的。此时胸空,腹凸;再次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推压肺部,使肺部浊气尽量分散。这被认为是一种调息的冥想。但是,学者们要注意的是,呼吸一点也不能勉强。呼吸要轻、细、深、长,自然到达腹部,连自己的耳朵也闻不到气息,这样才能调相。d .全身呼吸:这是长时间的静坐,呼吸稀薄,不知道能进能出。如果我不呼吸,虽然我有器官,但也没用,气息好像从我全身的毛孔进出。到目前为止,调控利率的力度很大,决心很深,比如鸟巢的禅师。
第五,调节心:心有真性和虚妄,真性是心的本体,虚妄是心的虚妄功能。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被自己的心灵和思想所困扰,无休止地思考,就像一只猿猴,很难改变。中国的小说《西游记》中,美猴王这种名马胡作非为,大闹天宫,难以控制。唐僧只有能跪拜的时候才能用,而他的主题其实写的是唐僧的修养深厚,他能激励别人。没有孙悟空。当我们静坐的时候,我们可以有两种心理图像:一是心乱如麻,举棋不定;第二,头脑发昏,容易犯困。要治乱七八糟的病,就要放下心中的一切,看破身外之物,不去理会,专心于小腹。徐可仁可以决定。治疗眩晕,要提心吊胆,注意鼻子,振奋精神。或者起身再坐下;或者说,一个从一到十数,数不乱,心有灵犀,二魔密,昏散,都是奇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他的身体,或者如果一个人观察到“当他知道这个地方时,它就是塔”,他将永远得到一个固定的功德。
调身、调息、调心三法可以并用,不为文字所浑,就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