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放生的人_在人情中从容悠游

时间:2022-10-13 04:46       来源: 未知

在人情中悠闲漫步

听人话,做事很难,做人更难。但作为一个佛教徒,除了自己的佛法快乐体验,如果能多一些慈悲和智慧待人,就能为身边的人际网络整理出一个清晰舒适的开放空间。

活在世上,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忍不住要和别人接触和交流。如果你在人际网络中参与各种角色,你会发现其中涉及的权利和义务,这往往会导致复杂的矛盾。想离开,却需要依靠;我很想接受,但又觉得不尽如人意。那种焦虑和迷茫,常常让人感叹“做人难”!

但如果能以佛法的角度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发现一切都是因缘时,聚散是最自然的事。因为人无法知道真相,所以经常会因为人际关系而产生问题。

化解棘手的人际纠葛

有些人的习惯是建立在“人情”基础上的。但是,人的思想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词语的解读都不一样,这就使得同一件事情出现了千百种方式。如果我们被复杂的事物所迷惑,那就难免会吃亏。所以除了先明确概念,也可以尝试用佛家修行的训练来应对所谓的不如意。比如在遇到不愉快或者棘手的个人纠纷时,可以用呼吸或者念佛的方法,来放松焦虑的身心,平复心绪,然后用佛法的智慧去寻找事情的根源。既能以正确的判断力做事,又能化解卡住的人际关系。

另外,如果有了正确的知识观和见解,就可以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掉以轻心,要以同情心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以免给别人造成困扰。

除了知识和方法的调整,学佛之前,价值标准和普通人差不多。学佛之后,发现有些人生观,价值观是跟世俗规律颠倒的。这样的差异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调和出生与世界法也是佛教学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比如学佛之后,一个人的爱好变了。当一个人注重实践时,他自然会停止追求自己的生活。但是家人同事朋友都有些不习惯和过去的你不一样。如果他们一直拒绝人情的邀请,必然会抱怨你对他们的疏忽。所以,如果你也是这种情况,也要适时审视一下自己,检讨一下自己是否用冷漠取代了这个世界的温暖和关心。毕竟一个真正学佛修行的人,不可能以这样的态度孤立别人。学佛的初衷虽然是为了脱道超脱,但学佛的根本是修行佛道,对五欲六尘冷淡,对社会公益温暖,分享感动人一生的喜悦。

尤其是我之所以能念念不忘修行,说明我是被佛法感动的。触发了自己的内在意识,所以不要用孤立和冷漠来排斥别人。而是要和家人、朋友、亲人适度分开,这样会移动自己的兴趣,影响别人学佛。

此外,经常有人抱怨,学佛的家人或朋友,会不经意地嘲讽别人不懂佛,总是用佛来纠正别人的身、口、行、念。如果其他人不高兴,他们用“愤怒”作为警告。他们看到其他人在不同季节购物,就说自己贪吃,或者指责别人吃肉无情,等等。这样的态度,即使原本是善意的,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僵化了。而是以规范的标准损害与人的互动,甚至使人对佛法产生忧虑,从而伤害自己用过的佛法。

所以,当我受益于学佛的时候,我觉得我的人生开了另一个眼界,对人生的价值有了不一样的看法,甚至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今天不是昨天”的感觉,或者感觉终于找到人生目标的喜悦。我要求自己举止如礼,树立应有的尊严,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佛教徒,以身心合一的自由感动他人。

不要治疗o

一般认为佛教徒应该是宽容的,没有争议的,富有同情心的,他们经常会因为不合理的要求和待遇而陷入挣扎。我想知道他们是否应该为此争论。即使对什么是合理什么是不合理有疑问的时候,一个自在的佛教徒也要懂得用智慧去面对。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和人际关系网,处理问题的核心就是在应用佛法的时候能够调和清理,不至于陷入多愁善感者的思乡或者偏于理智者的固执。在漫长的修行旅途中,要想到大家都还是一个普通人一路跌跌撞撞相互理解,不断提醒自己要站在人的角度看事情。在慈悲柔软的身心状态下,要时刻稳定自己的身心,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就像达摩鼓山禅修文教体系创始人盛宴大师说的,“四念处,佛家共语”是值得反复咀嚼的智慧法宝,尤其如此。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