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教学者:杨曾文
杨曾文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东省即墨县,汉族。
1953年-1959年,北京第26中学;
1959年-196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
1964年9月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
1979年,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5年,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佛教研究室主任;
1988年,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出访经历:
1982年1月-4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招聘学者”;
1985年9月-12日,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1年4月,美国康乃尔大学“访问学者”;
1991年10月-1992年10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招聘教授”;
1997年10月-12月,日本驹泽大学研究员;
著作部分:
1981年-1988年,《中国佛教史》第1-3卷(合著);
1981年,翻译《日本佛教史纲》(村上专精著);
1989年,主编《佛教文化面面观》,翻译《印度佛教史概说》(合译);
1991年,《佛教的起源》;
1992年,主编《中日文化交流事典》佛教部分;
1993年,校勘《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主编《当代佛教》;
1995年,《日本佛教史》;
1996年,主编《日本近现代佛教史》,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与日本源了圆合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
1997年,与日本镰田茂雄合编《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9年,《唐五代禅宗史》
论文与译文:
学术论文80多篇,译文30多篇。
1. 中国佛教史 卷1、2、3 任继愈主编,杨曾文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1988年版
2. 佛教文化面面观 齐鲁书社 1989年版
3. 佛教的起源 台湾佛光出版社 1991年版
4. 佛教史(七章、八章1、2节) 与杜继文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5. 当代佛教 东方出版社 1993年版
6.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版
7. 日本佛教史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8. 神会和尚禅话录 中华书局 1996年版
9. 日本近现代佛教史 合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10.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宗教卷 与了源合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11.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 与镰田茂雄合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出版
12.中国佛教基础知识 合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年版
13.唐五代禅宗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二、 辞书
1.宗教词典 任继愈主编 本人承担佛教部分、神道教部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 本人承担神道教部分 大百科出版社 1988年版
3.中日文化交流事典 担任副主编,承担佛教部分撰写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三、 译著
1.日本佛教史纲 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
2.印度佛教史概说 与姚长寿合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四、 论文(论文辑)
1.试论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文史哲 1978.3
2.论《淮南子》唯物主义自然观 吉林人民出版社--哲学史论丛 1980
3.道教的创立和太平经 世界宗教研究 1980.1
4.佛教经录和大藏经 世界宗教研究 1981.1
5.中国净土宗及其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商务印书馆―― 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1982
6.中国佛教在日本佛教初传期的流传情况 世界宗教研究 1982.3
7.部派佛教略论 世界宗教资料 1983.1
8.佛教般若思想与玄学的比较 世界宗教研究 1983.4
9.佛教从印度向西域的传播 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佛学论文集 1984
10.隋唐时代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世界宗教研究;日本中外日报1986.2;1985.11.18
11.弥勒信仰的传入及其在民间的流行 中原文物 1985 特刊
12.观世音信仰的传入和流行 世界宗教研究 1985.3
13.梁武帝与佛教综论 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6.2
14.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文史知识 1986.10
15.空海和日本真言宗 三联书店――日本的中国移民 1987
16.日本学者对中国禅宗文献的研究和整理 世界宗教研究 1987.1
17.中日的敦煌禅籍研究和敦博本《坛经》、《南宗定是非论》的学术价值世界宗教研究1988.1;日本中外日报1987.10.23
18. 日本文化和宗教 日本问题 1988.2
19. 佛教的阿弥陀、观世音和弥勒信仰 中华书局――佛教和中国文化 1988
20. 禅宗北宗的代表者――神秀 中华书局――佛教和中国文化 1988
21. 日本的佛教和佛教研究 黄山书社――东方文化知识讲座 1988
22. 中日佛教的比较 哲学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中日比较文化论集 1989.1
23. 日本佛教六宗和早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世界宗教研究 1989.1
24. 宗教学研究概述-佛教(合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1989
25. 日本宗教概况 世界宗教资料 1989.4
26. 最澄和日本天台宗 商务印书馆――东方文化集刊 1989.1
27. 早期禅宗史书《传法宝纪》 香港佛教 1989.3
28. 敦博本《坛经》的学术价值 韩国民族出版社――六祖坛经的世界 1989
29. 太虚的人生佛教论 香港法住学院――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议论文集 1989
30. 敦博本《坛经》及其学术价值(提要) 佛光山国际禅学会议实录 1989
31.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的心性论 世界宗教研究 1990.2
32. 神秀所著《观心论》的禅法思想 陕西人民出版社――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 1990
33. 大乘佛教伦理和现代社会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从传统到现代 1990
34. 唐宋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 五台山研究 1990.1
35. 中国佛教及其源流 四川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中华文明 1991
36. 佛教戒律和唐代律宗 中国文化 1990
37. 隋唐的佛舍利崇拜和法门寺 世界宗教研究 1991.3
38. 支遁佛学思想述要 五台山研究 1991.3
39. 中国古代的神道观念和主要宗教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史 1992
40. 《六祖坛经》诸本的演变和慧能的禅法思想 中国文化 1992.6
41. 关于神会的几个问题 日本中外日报 1992.11.20
42. 日本古代佛教民族特色的形成 世界宗教研究 1993.1
43. 关于慧能和《六祖坛经》的个问题 日本爱知学院大学禅研究所――禅研究所纪要 1992.21
44. 净觉及其《注般若心经》(附校本)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 1993.6
45. 道绰、善导和唐代净土宗 台湾东大出版社――中印佛学泛论 1993
46. 鸠摩罗什的诸法实相论 世界宗教研究 1994.3
47. 中国佛教和《毗罗三昧经》 日本大东出版社――中国撰述经典(一) 1994
48. 关于中日天台宗的几个问题 东南文化 1994 专号
49.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民族化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文化精要 1994
50. 义净及其译经 上海人民出版社――唐文化研究论文集 1994
51. 中日两国的净土教 中国史研究 1995.1
52. 牛头法融及其禅法 台湾三民书局――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1995
53. 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影响 世界宗教文化 1995.1
54. 信行与三阶教典籍考略 世界宗教研究 1995.3
55. 三阶教教义研究 佛学研究 1995总第3辑
56. 关于《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的补充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4
57. 南宋圭堂居士《大明录》及其三教一致思想 台湾宗教委员会――佛教与中国文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5中辑
58. 日本新兴宗教和新新宗教热 国家体改委――改革内参 1995.14
59. 中国古代佛教的三个问题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原道 1996年第3辑
60. 菩提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 宗教文化出版社――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论文集1996
61. 隋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6.4
62.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中国文化 1996.13
63. 道信及其《入道方便要法门》 中华书局――周绍良九秩寿文集 1997
64. 论北传汉语系佛教的形成及其特色 上海译文出版社――中日东方思想研讨会论文集1997
65. 法藏的法界观 日本大藏出版社――华严论文集 1997
66. 共书“黄金纽带”的新篇章――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随笔录 日本研究 1997.3
67. 禅宗北宗及其禅法 宗教文化出版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1997
68. 圆仁和日本天台宗 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 1997.10
69. 《維摩詰經釋論》序 法音 1997.7
70. 石头希迁及其禅法 岳麓书社――石头希迁与曹洞禅 1997
71. 隋唐以前禅学经典的翻译 韩国吴绿园古稀纪念学术论丛刊行委员会――韩国佛教的座标1997
72. 楊文會的日本真宗觀----紀念金陵刻經處成立130周年 世界宗教研究1997.4
73. 隋唐时期的日本留学僧 世界宗教文化 1997.2
74. 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的道教观 世界宗教文化 1997.4
75. 论慧能的识心见性思想 六祖慧能思想研究1998年3辑 禅学研究1998
76. 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 世界宗教研究 1998.2
77. 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 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华学 1998.3
78. 天台宗的判教论 东南文化 1998 增刊
79. 为新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书新篇 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研究 1998.3
80. 人间净土的思想和不二法门 法鼓文化事业公司――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 1998
81.《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 佛学研究 1998.7
82.关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所藏日本天平十二年一件写经文书的初步考察 法音 1999.9
83.唐代禅宗史上几个问题的考证 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 1999 卷第六
84.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作用
1.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东洋学术研究1999第38卷2号;;
2.闽南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学报 1999.2
85. 唐五代禅宗在今山西地区的传播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 1999.8
86. 唐代宗密及其禅教会通论 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 1999.12
87. 澄观及其四法界论 中国佛学院学报――法源 1999 总第17期
88. 考察禅中国化的卓越尝试――读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
台湾正闻出版社――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2000
89. 永明延寿的心性论 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 2000第13期卷上
90. 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及其现代诠释
台湾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宗教丛书9·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2000上卷
91. 赵朴初先生和新中国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 2000三、四期合刊
92. 唐代禅宗史上几个问题的考证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2000第6卷
五、 译文
1.滋野井恬《关于唐代的寺田》世界宗教资料 1980.2
2.宇井伯寿《坛经考》世界宗教资料1980.4
3.佐佐木教悟《日本佛教研究现况》世界宗教研究 1980.2
4.滋野井恬《唐代的宗教政策》世界宗教资料 1981.4
5.镰田茂雄《明代文化的传播者――隐元隆琦》世界宗教研究1983.4
6.柳田圣山《六祖坛经诸本集成解题》世界宗教资料 1984.2
7.蜂屋邦夫《日本近五年关于中国学的研究动向》世界宗教研究 1985.4
8.安居香山《纬书形成问题和纬书思想研究动向》孔子研究 1986.2
9.安居香山《道教的形成与谶纬思想》世界宗教研究 1987.3
10.中村兴二《日本国的净土变相和敦煌》
文物出版社――中国石窟莫高窟(三) 1987
11.中村元《日本佛教的特点》世界宗教研究 1988.1
12.荒木典俊《中国对佛教的接受――“理”的一大变化》世界宗教研究 1988.1
13.福永光司《道教与佛教――神学教义的互相影响》世界宗教资料 1989.1
14.竺沙雅章《关于白莲宗》世界宗教研究 1992.2
15.柴田泰《宋代的净土思想》世界宗教研究 1992.2
16.尾浦晋《日本古代的汉译大藏经》世界宗教资料 1994.1
17.镰田茂雄《宗密的三教觀--以《原人論》為中心》 世界宗教研究 1996.2
18.荒牧典俊《從漢晉壁畫墓及副葬物中發現佛像的意義》 世界宗教研究 1996.2
19.渡边宝阳《日莲对〈法华经〉一念三千的继承》 世界宗教研究 1998.2
六、 其他文章
1.日本的中国佛教研究概况 世界宗教研究 1979.1
2.《宗教词典》部分辞目写后感 辞书研究 1981.4
3.法寶義林及法寶義林研究所 世界宗教资料 1982.3
4.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宗教研究概况 世界宗教资料 1982.4
5.中国佛教研究介绍 日本中外日报 1982年11月1日
6.中国的佛教研究 日本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研究所报 1986年11月14日
7.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宗教研究情况 世界宗教资料 1986.1
8.佛教史话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86-10-26 广播
9.中国佛教研究综述 中国哲学年鉴 1984
10.中国佛教研究综述 中国哲学年鉴 1985
11.难忘的记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留日归来忆扶桑 1992
12.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佛教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 1991.3
13.关于中日佛教学术会议 台湾――现代佛学 1991-11-30
14.七寺古逸经典研究会 世界宗教资料 1994.1
15.在东瀛的日子里 大地 1994.8
16.《20世纪台湾佛教转型与发展》评介 世界宗教研究 1995.4
17.我的佛教研究 世界宗教文化 1998.2
一代高僧:道密法师一代高僧
释道密。姓周氏。相州人。初投耶舍三藏。师习方艺。又从邺下博听大乘。神思既开理致通衍。至于西梵文言继迹前烈。异术胜能闻诸齐世。
隋运兴法翻译为初。敕召入京住大兴善。师资道成复弘梵语。因循法本留意传持。会仁寿塔兴铨衡德望。寻下敕召。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寺即文帝所生之地。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生于此寺中。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紫气满庭状如楼阙。色染人衣。内外惊禁。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寒甚几绝。困不能啼。有神尼者名曰智仙。河东蒲阪刘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和上失之。恐其堕井。见在佛屋。俨然坐定。时年七岁。遂以禅观为业。及帝诞日。无因而至。语太祖曰。儿天佛所祐。勿忧也。尼遂名帝为那罗延。言如金刚不可坏也。又曰。此儿来处异伦。俗家秽杂。自为养之。太祖乃割宅为寺。内通小门。以儿委尼。不敢名问。后皇妣来抱。忽见化而为龙。惊遑堕地。尼曰。何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告帝曰。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而尼沉静寡言。时道成败吉凶。莫不符验。初在寺养帝。
年十三方始还家。积三十余岁略不出门。及周灭二教。尼隐皇家。内着法衣。戒行不改。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重兴佛法。皆如尼言。及登祚后。每顾群臣。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又云。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里来。由小时在寺。至今乐闻钟声。乃命史官王劭。为尼作传。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因改般若为其一焉。仁寿元年。帝及后宫。同感舍利。并放光明。砧磓试之宛然无损。遂散于州部。前后建塔百有余所。随有塔下皆图神尼。多有灵相。故其铭云。维年月。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弟子。蒙三宝福祐。为苍生君父。思与民庶共建菩提。今故分布舍利。诸州供养。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仍为弟子。法界幽显。三涂八难。忏悔行道。奉请十方常住三宝。愿起慈悲。受弟子等请。降赴道场证明弟子。为诸众生发露忏悔。文多不载。密以洽闻之誉。送此寺中。初下塔时。一院之内光明充塞。黄白相间兼赤班气。旋绕朗彻。久而乃灭。道俗内外咸同一见。寺有四门。门立一碑。殿塔廊庑及以生地。庄严绮丽晃发城邑。
仁寿之末。又敕送于郑州黄鹄山晋安寺。掘基至水。获金像一躯。高尺许。仪制特异。正下塔时。野鸟群飞旋绕塔上。事了便散。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基内又放萤光。后遂广大。绕塔三匝。寺本高显素无泉水。洎便下汲。一夕之间去塔五步。飞泉自涌有同浪井。广如王劭所纪。及大业伊始。从治雒阳。上林园中置翻经馆。因以传译。遂卒于彼所出诸经如费氏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