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区哪里代放生甲鱼好

时间:2023-02-13 10:26       来源: 未知

陈红兵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觉群文化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陈红兵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的论文,从三个层面对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拓展进行相关论述。论文摘要如下:

一、佛教慈善从传统到现代到生态环保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在当前是与佛教慈善的现代化相互关联的。本部分我们主要从佛教传统慈善的局限、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进程、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及其与佛教传统慈善和佛教慈善的现代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但佛教传统慈善在封建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受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组织实践方面都存在自身的一些局限。因此,要适应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佛教传统慈善有必要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肇始于近代。其主要特征为:(1)理念从积德行善逐渐转向服务社会、奉献人群和民族国家危亡上,体现了佛教现代国民意识的觉醒;(2)在慈济对象、地域范围方面,近代佛教突破了传统上的封闭性、保守性、自养惰性,呈现出开放性、社会性特征。(3)在慈善运作程式和制度设置方面,近代佛教也体现了现代性特征。(4)在慈善主体方面,传统佛教慈善中封建地主、士绅的主体地位开始为城市工商阶层所取代。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对慈善事业需求空间的扩大,佛教慈善事业必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制度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是当前佛教慈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21世纪,我国佛教慈善事业开始将自身的触角伸向生态环保领域。当前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主要局限于环保意识的宣传,对社会领域的生态环保事业上缺乏充分的、规模性的介入。在这方面,基督教慈善机构和民营企业家走在了前面。

佛教慈善的生态环保建设是一项与佛教慈善现代化过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关于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我们主要从佛教传统慈善观念的内涵及其局限、向生态环保拓展的可能性、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拓展的内容和思想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佛教传统慈善观念包括慈悲观、布施观、因果报应说、福田观和报恩观等多方面内涵:(1)佛教视慈悲为"佛道之根本"。所谓"慈悲",就是尽力帮助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2)"布施"是大乘佛教"六度"、"四摄"之首,是佛教济世利众、教化众生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佛教慈善内容的重要方面。(3)福田说肯定主体通过慈善行为能够培植自身福田;(4)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是佛教慈善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5)报恩说。佛教中有报三宝、父母、国土、众生四重恩之说。

佛教传统慈善观念具有自身的思想特质,由此也形成了其自身固有的优点和局限。这主要体现在,首先,许多人更注重自身的改造,这使佛教慈善也难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其次,在佛教传统慈善观念中还存在缘起无我和因果报应观念之间的矛盾,由此出发,佛教慈善观念有可能开出或涵摄现代慈善理念中的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及平等意识。另一方面,佛教又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因果轮回观念,肯定业报轮回主体的存在。则会产生从个体自身福报功德出发的自利观念。再次,佛教对于解脱的追求,对于财富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

佛教传统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在思想模式上要求立足佛教慈善传统吸收融合现代慈善理念。具体而言就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吸收融合现代慈善观念中的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和平等精神。

需要突出强调的是,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不仅要求佛教主体认识到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形势,而且应认识到当前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危机直接关联。

三、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本文主要从佛教生态环保宣传、佛教慈善基金会、佛商、佛教志愿者等方面探讨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主要是从不同佛教主体的慈善实践进行论述。

佛教生态环保宣传是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拓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近十多年来佛教在生态环保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佛商是佛教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离不开佛商的参与。

佛教志愿者是以佛教在家信众为主体的志愿者群体,发挥佛教志愿者在生态环保建设中的作用,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生活方式的推展具有重要意义。

太虚法师:答某学生问

  问:佛教不婚娶,绝肉食,岂非使世界人类断绝,动物繁殖,将来人类世界,岂不变为禽兽世界耶?

  答:此于佛法中本不成问题,发此问题者,皆是佛法门外汉,乱猜门内事。若稍通佛法,决无此种疑问。如现在光孝寺所讲的是维摩诘经,维摩居士是学佛之人,有妻、有子、有女,故知学佛的人不必不婚娶的。反言之,现在西洋人,有主张独身主义者,中国道教之道士、天主教神甫等亦不婚娶,然彼辈固未尝学佛也。以此可下两条断例:学佛者不必不婚娶,不婚娶者未必尽是学佛。然僧人不婚娶者,乃是学佛之一部分,亦如天主教之神甫。信天主者,并非个个都作神甫,学佛法者亦非一概为僧。所以学佛有一部份不婚娶者,乃为智慧深远要求无限生命者说。如世间之人,惟图数十年肉体之快乐,争名夺利,清高者看山玩水,矜节尚名,生不知所来,死不知所去,更糊糊涂涂过了一生。脱逢思想神颖者,不能于此短时间肉体上之快乐为满足,亦不以子子孙孙相传无穷为希望,而要求解脱肉体不受物质之制缚,得一精神上永久无限之自由快活,则非绝对不婚娶而离欲修禅不可,故此乃佛为程度最高深者而说也。

  不食肉主义亦然,如现在日本、蒙、藏等佛教徒,亦有食肉,故知佛并非叫一切学佛的人概禁肉食。反言之,近今西人讲卫生者,亦倡不食肉主义,况中国道教及瑶池门等亦不肉食,而彼辈固未尝学佛也。是以又可下两条断例:学佛者,不必不肉食,不肉食者,未必尽是学佛。然佛法中有一部分不肉食者,是慈悲心深厚的人,观夫物我同根,自他一体,如近年来国中兵灾匪祸,弱肉强食,与动物相等。但人类有人类的道德,如孔子说仁,耶稣说爱,推我以及人,推家以及国,推国以及世界,皆以仁爱相视,此人类道德之超过于动物者,故不肯率人食人,唯食异类。学佛之人其道德超过于常人,不独对同类以仁心相爱,即对于异类亦具慈悲观,一切世间众生等一子想──羽毛鳞甲蠢物含灵皆名众生──,故食异类之肉不殊食子之肉,故不食肉。佛说此人即是菩萨,然亦不过由人类进化而至耳。进化之极,厥名曰佛。自西洋进化论出,明人为动物中进化而来,动物既化而为人,难道人不能再进化为菩萨、为佛耶?人既能进化为菩萨、为佛,何必恋恋于人界而恐人种之断绝乎?如水中孑孑进化而为蚊,岂恐水中孑孑之断绝乎?作此问者,无乃类是!况人人不肉食而进化,则动物亦皆进化,进化复进化,即此万类杂生世界尽变作佛的世界,胜于苦恼人类世界,何可以道里计耶?(象贤记)(见海刊五卷十期)(附注)即“在光孝寺讲维摩诘经杂录二则”之一。文库作“与某学生之一席谈”,今入问答。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