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区 放生

时间:2023-02-23 10:02       来源: 未知
导读: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六讲:盲点的突破*由线索找寻盲点修行的盲点就是进入桃花源溪流中的关卡,在修行过程中总有些盲点,虽然知道是这条路,但是遇到盲点时仍会不自觉的就折返,无法进入所谓...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六讲:盲点的突破

*由线索找寻盲点

修行的盲点就是进入桃花源溪流中的关卡,在修行过程中总有些盲点,虽然知道是这条路,但是遇到盲点时仍会不自觉的就折返,无法进入所谓的「无所得、无所取」的境界。因为,在那种境界毕竟是违反我们的潜意识。未解脱前,尚没有办法过那种生活,然而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在闻思修中,也就是溪流的前半段,就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在那些工作做得比较纯熟后,会比较容易穿越习气,进入止观的状态。如果要等到身心疲惫老化,冲突对立严重时,就很难有禅定功夫也很难去观照了,所以我们在平常就要去观照。

「观照」与「思想的分析」,有一比较不同的地方是它是体验性的,若没有体验的话则只是一种思考而不是照观。例如说:现在胸口闷闷的,那就有观照的对象,这到底是什么事情使得有这种现象?我们就根据四念处的线索:胸口闷闷是身念处;情绪不佳,有点忧伤是受念处;到底是哪一件事情没有完成,使我感到有缺憾而不顺的感觉,这是心念处;最后还要进入法念处,要观察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一件事情可解剖到细部的结构,而见到引起我们内在苦的因。也可庞大的整个生命及整个存在,也会造成我们的苦,因而去探讨人生的意义何在?活着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很无聊的活着,这也是一个疑团,任何大小的情境,当我们有盲点时,我们就无法进入止观。当我们进入止观时,就会见到盲点,当发现时忽然之间就已跳过去。

我们在溪流的中段要学习不断的往前冲,逆流而上,时有后退,但仍不停止前进,时间久了就可进入较平静的水流,此时进展也较快了。是什么因素将我们往后拉,是我们过去思考的习惯、感情的需要、身体的需要让我们后退。当我们将一切舍掉变成未知时,就突破盲点,那是真正实相本来状态,那时我们是有智慧的,能见到一切的盲点,所以一位解脱者、明心见性、证果的人,他看凡夫很清楚,只要看凡夫在作什么就可以知道他的执着点、盲点。但是凡夫不知道自己的盲点,即使盲点被点出了,他仍然不相信。在认知上有盲点,内心的苦才会升起,例如:有些人身体不好,但是仍能积极乐观地做许多事,但有些人就天天在忧心忡忡。内在里只要对一件事的看法与过去有不同,就能发现盲点,也就是溪流中的关卡,就能进入桃花源。

在做四念处时就要问自己「坐着的人是谁」,这样我们就是在练习找寻线索,最后就能进入止观。我们在参疑团时,大部分是以思考的方式进行,但是当我们疑质到最后,会发现所有能应对质疑的答案都是属于思考性的。思考所得的答案,并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使我们满意的,使我们安心的,但是一旦进入纯然的观照,内心的结就能解开而自在。

*预设立场就是盲点

观察与观照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我们只要眼睛睁开就可见到外在的景物,但是我们心中的眼却是闭起来,可以说是「视而不见」。为何说内心的眼是闭起来的?

当我们有一结论时、认为这就是「什么」时,内心的眼就是闭着的。古代的人相信「天圆地方」,因此大多数的人就不会像哥白尼去观察天体的运行,也会始终相信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是绕着地球运行,这种「地球中心论」就是最大的盲点,就是没有彻底的观察,人若没有预设结果,就能有一番发现,「有我」、「无我」以「我」为中心就与「地球中心论」是一样的。我们没有观照时,这些「我」就是根深蒂固的假设,也就是我们从不怀疑「我」的存在,「我」是一切的中心,「我」是最重要,对这样的「我」没有观照,而紧紧地抓住,谁要来质疑挑战,「我」就要不高兴,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盲点。

依附在这盲点之下:「我还要怎样怎样才可以」「我必须受到保护才可以」「我必须有能力做很多事情才可以」「我必须让人看起来很好看」「我必须有....」,围绕着「我」建构成一整套的体系之后,才认为他是对的,如果这整个架构有一个缺陷时,心里就有遗憾,这样的架构就是我们基本的假设,但它却是一个大盲点,这种的盲点是我们的文明所一直沿袭的思考及认知模式,任何的观察都不往这方面来突破,都是观察外在来满足自我的需求,那样的观察都是片段不彻底的,佛法就是要我们观察「我」(盲点)。身念处可去观察「我的身体是什么?」,身体只是四大的运作,心念处则加上「心」运作的观察,四念处观察的结果只是身心的运作及与外界的互动。所以我们可以体验到觉知与禅定是有一段距离,禅定是只要一个对象,如:呼吸、佛号,但觉知是整体的,不但是专注而且是活在当下,是觉察力敏锐,是开放的,有觉知的观察是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假定「这一切都是需要的」,先不必假定「要怎样才会幸福」,这些假定都先暂时抛开,不要有任何的结论,我们就去看看我们自己的一切,看我们的身心。「看」是每个人都有的能力,只是因为多了一些杂质,因此所有的「看」都不能看到内在的本质。所以不要将观照想像成是离我们很远的境界,其实每个人内心的「眼」都可以睁开来的,只不过是被过去的一些思考模式、预设立场、自我中心所蒙蔽,至于我们要如何发现,这些都是「模式的」「预设的」,就是用「心」来看,用智慧的眼睛来「看」。

*「苦」是找寻盲点的线索

观照的过程中,思考仍是需要的,「内心苦闷」时是先「分析」,也就是先经过桃花源溪流的前半段,它是以脑力来分析,但是真正去体验实相时,也就是溪流的后半段时,是用「直观」的方法,是须先静下来,然后去直觉当下,忽然有个发现:「这是我需要的答案吗?」「还是它只是个思考」「它是别人给我的答案」「不是我自己体验的」「我要的是自己找问题」「自己体验答案」「我真正的问题是我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如此思考下去,会发现我们的快乐是在拥有一些外在的东西,是能完成自己的心愿。会发现我们努力追求,也不一定能得到。我们的快乐是建筑于外在,若能达成心愿就快乐,否则就感到不快乐。会发现缘起是因缘的流变与我们的心愿常是不一致的,因缘有因缘自己的变化,我们的愿望只是五蕴中的一个「行蕴」,这时就有一个很重大的发现:使我苦的不是外在,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有「行蕴」,有愿望不断要去实现,但因常和因缘相冲突所以有「苦」,因此「苦」是找寻盲点的线索,也是第一层的盲点,可透过思考而被发现。


第二层盲点是「我这愿望是从何而来?」,这层盲点透过思考是找不到答案的,再怎么分析也得不到答案。这时只有观照才能观照到,例如:修四念处的心念处就是观照自己的心念,念头升起而想要去实现它,若无法实现就不快乐,这样的去观照念头的种种愿望是从何而来?会发现其实它也是因缘和合而来,但这结论是要从观照而得的。婴儿没奶吃或身边没大人时就哭,它没有思想只有一强烈的念头,这就是自我中心。我们有观照就能慢慢看到念头是从「自我」而来,这时就能感受到所有的快乐都建立在「自我」之上,回头来探讨「自我」是什么时,这样的盲点就真正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给的。他人给的问题总是无关痛养,但是当自己静下来思索不快乐的原因时,到最后发现原来所有的问题都出自「我」,这时就真的搔到养处了。

静坐下来找寻问题的核心时,同样有线索可以追寻,例如身体的变化。当念头不断升起时,其中有一个念头的升起引发身体的变化时,这样的情况就是一个线索,当情绪出现时就去看它,去看色、受、想、行,例如:看到我有一个愿望,因为没有达成所以我烦恼,这样的看到是属于观察,是由分析思考来帮助观察与找寻线索。当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时,就要定住这点,例如:我常有这个愿望,很渴望去实现它,这时我们要和自己的渴望在一起,看着它,不要怕它,就会慢慢地对它升起的过程与因缘都能亲自看见,别人分析的作用很小,亲自去看见才有冲激力,所以思考本身不是问题,没有体验才是问题所在。观察本身不是因为思考性的观察就不能开悟,思考如果用在正途,它是有帮助的,但是思考没有办法代替体验。要去亲自体验,看到自己的念头、愿望、渴望的升起、因缘的形成。例如:自己的成长背景。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玩具,所以现在对好玩的东西,就特别的能在其中得到快乐,如果这些过程能看见的话,就愈能对自己有所了解,最后就愈能接近核心了。

*盲点的形成原因各有不同

有些人内心的苦是苦在焦虑、担忧,有些人苦是他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有的则是觉得很无聊很沉闷,总觉得活着不知道为了什么,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能带给他快乐的,也不特别想要什么,只是觉得很空虚,也有些是环境使然。例如:从小在深山里修行,你说他的悟道就能比较快吗?那种环境我们只能说是一个很好的缘,但他如果没有疑情,没有观察,那么生命的真相是不会显现的,能量是不会被释放出来,他可能会变得愈来愈懒惰而迟钝,陷入另一种框框中,只是他的执取和红尘中的修行人不同而己,仍是有让他执取的对象,例如:很平静的生活只要这样就好,他不愿意接受挑战,不愿意面对自我的消失。即使在深山中六根、六尘仍存在,也有执取。这样的执取就是他的生活,也有「我」「我所」在其中,当他面临死亡的挑战时,他不一定有「无我」的智慧。所以仙人过的生活虽然洒脱,但是不等于解脱。欲望少的人,接近佛法,但不等于佛法。苦行若没有觉察观照,而把苦行当成是功德,或是一种工作在进行而可以完成的,那就是「法执」,也就是没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没有活在当下。所以这种修行人就会一直停留在桃花源溪流的前半段。前半段每人着重点各有不同,有些人是「戒」的部分、有些人是「定」的部分、有些人是「慧」的部分,但是到后半段就全部整合起来一起修,后半段的修行就会不断有发现,不断的有「悟」而不是有「得」,自在解脱的味道会愈来愈浓厚,比较通情达理而灵活运用,慈悲智慧都是从内在而出,内在的预设立场不断的被发现,也不断的被抛除。

*体验的重点

体验的重点,第一是桃花源溪流前半段的准备工夫要做得纯熟。第二是要突破盲点,或是说找到盲点,如果连去找的心都没有,就会一直停留在前半段,仍是在烦恼中打转。所以追求真理的「道心」一定要具备,求开悟证果的心仍是要有的,如果没有这「心」,就难达成目标。例如:要明白人到底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是用思想、哲学去探讨,而是真正的去体验到、感受到,要有这样的动力。在修行中是有思考的也有体验的,但是要学习如果只有体验而没思考会是如何?烦恼现起时不要急着逃避,与它相伴,看结果又会是如何?

不杀生,怎样请走蚊虫,蚂蚁,蟑螂,老鼠等?

1.妙法老和尚开示

问:家里有蚊子、苍蝇、蚂蚁、蟑螂、潮虫等可不可以杀死它,如果不能杀该怎么办?

答:佛在《梵网经》里教诲:“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所以一切有命者都不可以杀死它。那该怎么办呢?我讲两个故事给你听:

  我在12年前住在城市中心的一个独门独院里,那里的蚂蚁很多,不仅厨房里防不胜防,就是我的书房和卧室,也会有蚂蚁爬到身上来,十分讨厌。尽管我采用了种种的药物想杀尽它们,却都不起作用。甚至我撒些蜂蜜或白糖在院子里,等蚂蚁围聚一堆时,我就用暖瓶水烫死它们,杀死的蚂蚁千千万,家里的蚂蚁不但没见少,反而更多了。气人的是,为防止蚂蚁爬到厨房的食品上,我用一根细铁丝由房顶吊起一个食品篮悬在空中,心想这回蚂蚁可找不到了,没想到第二天我摘下篮子取食品时,里面竟是黑压压的一片!火头上的我把篮子放在院子里,找来旧报纸一张,燃着火塞进了篮子里,一块点了“天灯”。

  拜过妙法老和尚之后,我知道了不能杀生的道理,尽管当时我还吃“三净肉”,再不买活鸡活鱼了,当时却并没把蚂蚁也列在“生命”里面,它太小了嘛!后来我回到家里,又出现解决蚂蚁的问题,当我把买来的六六粉、杀虫剂在所有房间的窗台上门坎上撒遍之后,突然想到蚂蚁不也是生命吗?它们一定也是有思想的,否则怎么会那么有组织、有纪律?我心理感到很不安,想想师父的教诲,令我感到惭愧,突然有一种恐惧感涌上心头,这些年杀死的蚂蚁无法计算,它们早晚还不得找我算账!可现在我又撒了六六粉,不知又要杀死多少生命,于是我急忙把六六粉扫除,又用水冲洗一遍。因为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在家,便发自内心地对着在院子里来往爬行的蚂蚁说起了话,“蚂蚁啊蚂蚁,我过去不知道不杀生的道理,杀死的蚂蚁太多了,我刚才又撒了毒药,虽然冲洗了,可窗台门边可能还会有残留毒药,你们千万不要往那里爬,我从今往后再也不杀蚂蚁了,希望你们也别往我的屋里、厨房里去,院子里你们随便爬,可我要是没看见踩死了你们可别怪我,最好在花池里活动,那里没有危险。你们别来我房里烦我,我也绝不伤害你们。” 其实当时我也没看过经书,只是发自内心地对蚂蚁说了这些话,也没想到,我不让它们进厨房, 那它们的食物从何而来?

  几天过后孩子对我说:“爸爸,咱家没有蚂蚁了。”其实我早把这件事给忘了。经孩子这么一说,我才想起几天前说过的话。于是我专心地在院子里找起蚂蚁来,结果一个没有。我想是不是有什么气候原因使这一带蚂蚁都没有了呢,于是我去左邻右舍查看,竟然全有蚂蚁!这一下可让我惊喜万分,这个喜不是因为蚂蚁没有了,而是我明白了人是可以和其他生命沟通的,只要你是真心实意地说话、做事,一定有感应。我当时如果每天在花池里撒上一点食物的碎渣,就给了蚂蚁活命的食粮,可是我不懂,又请求蚂蚁不要去厨房,那它们只好搬家了。

  从那年起, 我在此地住了6年, 一个蚂蚁也没出现过。

  皈依之前的我,杀生吃肉饮酒,可以说“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应呢?一是诚心所感,二是佛菩萨加持。佛大慈悲普度一切众生,无论哪一个人,只要他有一丝善念,佛都会善巧方便地度化他,引导他对弃恶向善的兴趣。古大德教诲:“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我是属于愚昧无智的那种人,靠说教和书籍不能令我闻即信受,只有眼见的事实才能折服我,进而去追求,去实践。这也可能是我以后学会念经念佛回向给众生的缘故吧。

  我的师弟果培,从老家河南来,讲述了他用我教给他的上述方法,对待他家老鼠多的问题,他也是对老鼠讲话,道歉认罪,表明今后决不再杀害老鼠,然后每天给老鼠固定一个地方,在盘子里放些剩饭等食物,起初老鼠不仅吃盘子内的食物,仍然吃其他东西和咬坏一些家什。果培师弟就对它们说:“我以前杀老鼠太多,你们恨我是应当的,我今后每天念30遍大悲咒专门回向给被我杀死过的老鼠,超度它们往生善道。”大约3个月之后,老鼠只吃地上盘子里的食物,不再吃其他食物和破坏东西了。有一天果培的妹妹从外地来家要住上一段时间,见哥哥每天喂老鼠,就笑他犯傻,不相信老鼠会听话。于是她晚饭后特地放一个馍(馒头)在桌子上,结果第二天原样未动,如是三天,老鼠只是吃地上盘子里的食物,虽然不可思议,可她无话可说了。更奇怪的是,她洗过的自己的衣服,与哥嫂的混放在一个柜门里,老鼠能把柜门扒开专门咬破她的衣服,老鼠是怎么分辨的呢?她不得不服,表示回家后也不杀害老鼠了。后来师弟家的老鼠也绝迹了。

  以上是两个实例,读者可根据自己家情况处理,总之要把这些被我们称作“害虫”的动物当作人一样的去对待。要知道你越杀他,他越恨你,无论大小动物都能分辨出人的真心假意,因为我们以前杀某种动物太多,不要指望说几句话念几部经,它就不恨你了,要经得住它们对你的考验,只有真心才能感动它们。

  我不再杀蚊子之后,蚊子仍然进屋里来叮人,我就等它落在墙上或某个地方之后,用一个小玻璃杯、罐头瓶之类的器具,把蚊子罩住,然后用一提前备好的纸片沿瓶口缝插进封住的瓶口,随之移至手中,开示蚊子不要再叮人,念佛往生,给它受三皈依,然后在门窗外放生。坚持一两年后,蚊子进屋很少,就是叮一口,也不太痒,起个小米粒般的疙瘩,很快消失。以后10多年来,家人很少被蚊叮,今介绍这种方法给同修参考。

  农作物生了虫子要不要打农药,道理和以上一样,有的农民道友采取别人打农药,他喷撒的是念过49遍大悲咒水的方法。有的也是采取提前三天“通知”的办法, 到喷农药时,他就多多念诵大悲咒超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总之真要有知错改悔的心才行,指望随便念几部经念几遍咒, 虫子就没了是不可能的,“一切唯心造”,不是一切唯经造、唯咒造, 念佛、 念经、 念咒是助缘。

  室内的潮虫、蟑螂之类,可以提前三天告诉它们家里要搞卫生,请它们赶快搬家,到第三天如果还有,就可以扫除了,不要有意弄死它们,扫除的同时口念佛号、往生咒、大悲咒都可以,超度那些被你无意伤害了的小动物(包括在翻犁土地时)。妙法老和尚说这样做比较如法,久而久之,就都没有了。如果你是位不仅不食荤腥,而且是个断了淫欲的修行人,你说叫它们哪天搬家,到时你就见不到它们了,因为你的功德足以使它们离苦得乐,好比国王大臣,想叫哪个人致富,一句话就可以了,而一般的善知识则需教给穷人按步就班的生财之道。所以,忏悔、持戒、诵经、养德是修行人时刻都要铭记在心的。

  各家情况不同,请自斟酌。

--------------------------------------------------------------------------------

2.宣化上人 ——金刚棒喝

问:蟑螂、蚊蝇,是六道中的一道,它们是属于害虫,我们是否可以消灭它们?

宣化上人:我不是蟑螂,我是小蚊虫。你们要消灭小蚊虫,就要先消灭我。

问:过去杀粪虫、蚯蚓,杀生超过上万,持往生咒要持多少才可以消如此多之杀业?

宣化上人:你若断欲了,你持一句就灵;否则你若没有断欲,你持一万句也不灵的。

问:家里有大蚊子和大蜘蛛,由于家中有小孩,怕被咬到有生命危险,可不可以打死它们?

宣化上人:为何有大蚊子和大蜘蛛?可能是你以前和它们结缘,它希望求你给它掩饰,让它生存,或者是曾经和你结冤,它要报仇。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以前曾经是蚊子、都是蜘蛛,现在做了人,以前欠的债,它们都会讨的,所以你还是不要打死它们的好。

问:自从闻法之后,未能发心受戒,常犯杀生的行为。如何发心,才能坚固道心,才能忏悔往昔杀生的罪业?

宣化上人:以前的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的种种譬如今日生。你能改过自新,就是第一步。

问:做为一个家庭主妇,无意中总会犯杀戒,这个时候应该如何是好?

宣化上人:我也是个小蚂蚁,杀了我不要紧,杀了小蚂蚁不可以的。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