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讲故事:欲望与贪念是最大的魔
放下,就是要放下欲望和贪念。
人的占有欲,在很早以前很简单。早期农业社会,人的欲望很少,满足于有口吃的,每日重复去劳作,男耕女织;一段时间后,家里多了几头牛,庄稼收得多,到这个时候,大家就都很感恩,一年下来会举行各种仪式敬天敬地,祈求天地保佑,希望明年继续丰收,这就是最大的愿望了——这个丰收的愿望也就是人们的欲望了。随着社会进步,人的欲望也开始增长;欲望增长了,人的能力也开始增长。
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我有一个好朋友,改革开放后出的国。有次我坐着他的车,前面有一辆小卡车开得很慢,我们就被挡在后边了,他非常生气,一直急躁地按喇叭。我说,你不要按喇叭了,别人的车只能那么慢,等他慢慢靠边你再开过去就好了。听我这么一说,他也觉得不好意思,笑了。接着他给我讲了一个他的经历:以前很穷,小时候在乡下,经常想自己要有一辆自行车该多好,当时的梦想就是有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后来有了自行车,从电影电视里又看到外国人有轿车,又勾起了他的欲望,觉得自己能有一辆小轿车在这辈子是不可能的事。到后来他上了大学,学业不错,工作后自己做了一些生意,买了一部面包车;他开着面包车时,就觉得骑自行车的人碍事,老是有很多自行车冲到他的车前。而他当年骑自行车,开汽车的人在他后边按喇叭,他心里也曾觉得不舒服,当时还想:你有一部破汽车有什么了不起,按什么喇叭啊?
在他和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觉得,他已经在一刹那间学会了放下。因为他在从自己骑自行车时看不惯后面的车子按喇叭,到自己按喇叭看不惯前面的自行车,到自己开上轿车看不上前面的卡车。到现在他官已经做得很大,出行时还有警车开道,有些车子不避让时曾经还想发脾气;再到后来意识到自己有点过分,到了现在政府配给他的公车都不坐了,而是自己每天开着普通小汽车出行——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放下了很多欲望。
人的欲望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在这个过程里,欲望如果慢慢减少了,也不再执著了,就是学会了放下。都有一个这样的过程,能不能明白,还是要靠自己的顿悟。
是否应该先要做个善人,然后念佛才能得效果显著?-大安法师·开示问答-显密文库佛...居士:如果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先要做个善人,比如落实《弟子规》、《感应篇》,然后念佛才能得效果显着?请慈悲开示。 法师:对于念佛往生这一点来看,它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是靠信愿持名来感通的。那么效果是否显着,是看我们至诚恳切的心。临命终时,一个五逆十恶的要下地狱的众生,他至诚恳切念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往生;反过来说一个善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他没有强烈的要往生的心,就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这个事情不在于你是不是一个善人,而是要看有没有信愿。 《阿弥陀经》讲善男子、善女人,若一日到若七日......对这个“善”的理解,不是说你受了五戒十善就是善,在这里讲的是如果你具足了信愿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哪怕是个犯了五逆罪的人,只要具足信愿就属于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善”的内涵的表达,在净土法门中有它特殊的一个内涵的诠析。 但是并不意味着念佛行人就不修善,我们要修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用世间的道德标准来规范我们,也包括用通途佛法的善的标准要求我们,这是圆融的一面,跟通途和世间善法圆融的一面。而净土法门从它特殊的一面来看,直接以信愿是否具足的标准来标定善和恶。 所以你有机会可以落实《弟子规》和《感应篇》里面的善恶的科目,但是你不要认为《弟子规》和《感应篇》必须做到才能往生。你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做不到但具足信愿就能往生;反过来说,你把《弟子规》、《感应篇》的要求都做到了,但不具足信愿,你也往生不了,是这么一个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