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曾说:外道和内道之间的差别,不是用其他行为、装束、教理来区分,是要用皈依来辨别。若要开启皈依之门,必须依赖于信心。因此,在皈依之初,我们生起稳固的信心非常重要。
没有信心的话,尽管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你也不可能得到利益;而一旦有了信心,这些自然就可以获得,所以信心是一切的根本。诚如《入行论》所言:
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
《心地观经》也说:
入佛法海,信为根本;
渡生死河,戒为船筏。
◎信心的分类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一)清净信:
当你步入三宝殿,或者见到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如果寻找清净信的根源,你就会发现它只是突然产生的一种强烈激动,并不稳固。不少人可能都有这种经验:第一次看到佛像、听到佛经,在佛前顶礼,泪水就止不住地一直流;或者见到一位高僧大德,自己就开始哇哇大哭……这都是一种清净信。
但是,这种信心并不稳固。即便如此,清净信的功德也很大,善根的萌发和流露。
《杂宝藏经》中有一则公案说:一位童女乘车到园中游戏,正好见到佛陀入城,马上就避开让路。她在路边看到相好庄严的佛陀,特别生欢喜心,以此功德,死后转生到了天界。
帝释天问她转生的因缘,她回答说:“我见佛入城,回车而避道,欢喜生敬信,命终得生天。”这就是一种清净信,以此一念信心,就可以令她转生天界。
(二)欲乐信
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自然生起恐惧心,渴望从中解脱;当听到善趣、净土与解脱的安乐,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态;当听到善法的功德,就生起想要修行的念头;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便立即下决心想要断除。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欲乐信的境界比清净信有所提升,因为它不是纯粹的感性,而是包含了理性的成分在内。过去你行持善法时不明白道理,现在知道了行善断恶的好处后,这种信心就不会轻易动摇,以此最终可获得解脱,远离一切恐怖。《诸法集要经》云:
若人意清净,常礼敬诸佛,
获最上吉祥,得离诸恐怖。
清净信,只是一种激动、一种欢喜,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欲乐信,必须要先懂得功德和过患,之后再生起想断除恶业、行持善法的心,这种心就不容易消失,并以此可以出离轮回。《父子合集经》亦言:
众会若闻佛所说,心生净信决定解,
勤修妙行趣菩提,超出轮回生死海。
意思是,在众会中听闻佛陀所说的法,若能生起清净及决定的信解,精勤修持趣往菩提的妙行,那么定然会超出轮回的生死大海。
(三)胜解信
通过一定的闻思,了知三宝的功德后,我们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不管发生任何事,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他可依赖、可指望的。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这种信心最为难得。胜解信会让你对三宝产生完全的信赖:“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不管是苦是乐,我一切的一切全部交付于您,除了您以外,我没有其他的皈依处。”这就好比一个孤儿,找到全心帮助自己的人后,会把一切诚心托付给他。
《法句譬喻经》有一个公案:有个尊崇外道的国家,三年连一滴雨都没有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心急如焚的国王召来国内所有婆罗门,请他们向天神请示:何以降下如此大灾?这些婆罗门观察之后,说要作广大祭祀,让国王准备二十车的柴火、酥酪、蜜、膏、油、花、香、幡盖、金、银及祭祀器具,同时选出七个人,准备以火化的方式派他们到天界去,询问梵天旱灾的原因。
这七人接受完祝祷仪式后,便在大家的簇拥下,登上柴堆顶端,旁人则从下燃起熊熊火焰。当炽热的火苗渐渐窜升,这七人被烈火焚烧得苦不堪言,在向周围求救未果的情况下,他们绝望地喊道:“在三界之中,有谁能解除我们的痛苦,我们就从内心皈依他!”
祈求之后,佛陀闻声救苦、当下现前,并在虚空中说了几个偈颂:
或多自归,山川树神,
厝立图像,祷祠求福。
自归如是,非吉非上,
彼不能来,度汝众苦。
……
自归三尊,最吉最上,
唯独有是,度一切苦。
意即皈依山川、树神,为其设立画像,祈祷福祉护佑自己,并不是最吉祥、最无上的皈依,因为这些不能解除你的痛苦。只有皈依三宝,才是最吉祥、最无上的,只有这种皈依,才能救度你的一切苦难。
讲完以后,火焰全部熄灭,七个人都得救了。目睹这一景象,所有婆罗门皆追随佛陀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国王、大臣及百姓也都皈依佛陀,信奉佛法。不久,天空降下大雨,解除了长久以来的旱灾。
更无异归依,能救护众生,
唯有佛法僧,三宝能救护。
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救护我们。若时时刻刻具足这种心态,这才是真实的皈依。
我们远离一切怀疑,一心一意祈祷三宝,只有三宝才是真正的皈依处。当然,这不是因为别人说佛陀了不起,说三宝有无边威力,自己就去盲目跟随。而是通过系统的闻思,知道佛陀是无上师,知道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从而对三宝产生的无比信心。
唯佛薄伽梵,慧日大圣尊,
能破我等疑,真实归依处。
唯有佛陀能破除我等一切邪知邪见、怀疑、无明,才是真实的皈依处。
世间上多少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呢?有些人就算已皈依佛门,但对佛陀的信心仍没有从内心生起,这样也只是表面上的皈依。在他的心目中,佛陀跟地神天王可能分不出高下,让他选择的话,说不定会选择地神。这种信心下的皈依,只是相似的皈依。
从前的迦腻色迦国王,他是印度贵霜王朝第三代王,起先特别喜欢打猎。有一次到山林里,他发现一只小白兔,于是就持箭追赶。突然小白兔不见了,只见一个牧童在用泥巴建造三尺高的佛塔。国王问:“你为什么做这个?”牧童回答:“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前曾授记:五百年之后,有一位国王名叫迦腻色迦王,会来这里建造宝塔,并对佛法做出贡献。我在这儿聚泥做塔,是给您一个提示。”说完便消失了。
国王一听,立刻生起清净信和欢喜心,心想:“释迦牟尼佛真了不起,早就知道有我这么一位王,既然已经预言了,那我现在应该信佛了。”于是就崇信佛教,对佛教特别有兴趣。
他在王宫里造了个大讲堂,每天请一位不同的高僧来讲经说法。可是同一部经,每位高僧解释的意思都不同,国王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个才正确,于是问胁尊者这是什么缘故。尊者说:“佛陀涅槃已五百年了,现在上座部、大众部等很多部各持己见,彼此不和,是时候迎请诸位尊者作第四次结集了,这次结集一定对佛教有极大贡献。”
国王采纳尊者的建议,迎请证果的圣僧共同来结集经藏。最开始只有499位,这时世友菩萨降临,并成为首座,当时结集的就是《大毗婆沙论》。历史上说《大毗婆沙论》是由500圣者所结集,即是指这第四次的结集,这也是北传大乘经藏的一个开始。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来,迦腻色迦王最初听到佛的授记,对佛法只是一种清净信;但后来听经闻法之后,将所有事务全部放下,着力弘扬佛法,成就了胜解信。
信心犹如种子,能生长一切善法功德,倘若不具备信心,就如同种子被火烧得一干二净一样,不可能产生点滴善法。如经云:
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
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
《大宝积经》第28卷也有类似的教证:
若不信之人,不生诸白法,
犹如烧种子,不生根牙等。
信心就像宝藏,是无穷无尽功德的源泉,《华严经》云:
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
三宝的悲心与加持虽不可思议,但若想使之融入相续,唯一还要依赖信心和恭敬心。如果你具有上等的信心与恭敬心,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倘若具有中等的信心与恭敬心,所得到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仅仅具备下等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若是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绝不可能得到三宝的悲悯与加持。
《华严经》云:
若常信奉于尊法,则闻佛法无厌足。
若闻佛法无厌足,彼人信法不思议。
意思是说,假如你信奉殊胜的佛法,就会无有厌足地听闻佛法;如果听闻佛法不知疲厌,一直没有满足感,那你对佛法的信心会不可思议的增上,各种功德也将随之出现。
手持金币出生的孩子佛陀时代,舍卫国中有位大富长者的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孩子的容颜不只端正殊妙、人间罕见,更难以想象的是出世时双手竟各握有一枚金币,即便将金币取走,又会天然出现。长者配偶十分欢欣,赶忙请相师来为这个孩子看相占卜。相师见到孩子庄重殊胜的相貌,十分赞赏,问及出世时有何瑞相?长者配偶答复:“孩子手中握有金币,而且随取随有、无有穷尽。”因而,相师为其取名为“宝手”。
日渐长大的宝手禀性贤柔,具慈善心,不只对爸爸妈妈十分孝顺,也常常欢欣施舍,如果有乞丐向他乞讨,从不吝惜地将手中的金币施舍给对方。一天,宝手和亲友们出城玩耍,走着走着,来到了祇树给孤单园。当他见到相好庄重的佛陀,散发出的慈光就像黑私自的太阳般光明朗耀,心中十分欢欣,当即上前顶礼佛陀,并恭敬地恳求佛陀与诸大比丘能慈善承受他的供养。这时,在佛陀身旁的阿难尊者和蔼地对宝手说:“小朋友,设斋供养佛陀与比丘们是需求金钱的,你知道吗?”
听到阿难尊者所说的话,宝手立刻伸出双手,此刻金钱如雨般从他双手不断落下。所以,佛陀令阿难以宝手所供养的金钱筹办应供有关事宜。阿难尊者谨遵教导,预备了各种饮食,供养佛陀及诸大比丘僧。供养结束,佛陀为其宣说微妙法,宝手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须陀洹果,并升起落发修行的道心。
孝顺的宝手立刻回家向爸爸妈妈标明欲随佛落发修行的愿望。心爱宝手的长者配偶不忍让宝手绝望,所以带着宝手到精舍向佛陀恳求落发。慈善的佛陀对宝手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实时,宝手现沙门相,精进刻苦,不久,即证阿罗汉果,为诸天世人所敬仰赞赏。
看到宝手比丘如此殊胜的果报,阿难尊者及诸大比丘均十分欢欣,所以请示佛陀:“世尊,宝手比丘曩昔修了什么样的福报,可以感得出世在豪族大长者家,不只手中出现金钱,取之不尽,又能随佛落发,得道证果?”所以佛陀慈善为群众婉转开示个中缘由。
曩昔迦叶佛住世时,游化各方,度化无量众生,积德行善圆满之际,入于涅盘。波罗奈国的国王迦翅为了思念迦叶佛,所以收集了舍利,启建四宝佛塔供养。其时,有一位长者见到修建中的宝塔正在竖立大门,心生欢欣,立刻就将身上仅有的一枚金钱置于门轴之下,并于塔前诚恳发愿护持佛法后,才自行离去。
世尊通知阿难及群众比丘:“由于长者诚恳欢欣供养的积德行善,生生世世不堕恶趣,天上人中,手中常有金钱涌出,乃至当代,手中有取之不尽的金钱,并能随我落发修行、成道证果,这即是宝手比丘曩昔的缘由。”阿难及诸大比丘听了佛陀的开示,皆信守教导,欢欣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