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后,僧侣们在寺院里设立了放生池,供人们放生生,从而使释灵习俗深入民间。明清以来,洪云琪修改了放生仪式的规定,成立了"放生协会",并积极倡导放生。一.放生习惯的起源"。
先秦时期,孔子以舜为好生榜样,强调环境保护;孟子则强调恻隐之心,并以仁义思想启发梁惠王,《吕氏春秋·异用》、《列子·说符》等已经开创戒杀放生的风气。佛教传入汉地后,昙无谶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流水长者子品》为佛教放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商汤之所以讨伐成功,除了擅用万物之外,更懂得珍惜生灵,不让一切生命被赶尽杀绝,其治国所行仁爱之风,由“成汤解网”事迹可见一斑。《吕氏春秋·异用》记载: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沽源县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沽源县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成汤仁民爱物,强调放生为上合沽源县,下顺民意,仁君不忍见猎人四面布网,有违上天好生之德,于是去除三面,仅存一面;并更改祝祷词,化杀戾气为和祥之气,表现了统治者若行放生将比杀生较易获得民心。
“成汤解网”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莲池《戒杀放生文》仍然引用其故事。《列子·说符篇》记载了“周简子正旦放生”的故事:
沽源县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由此可知,沽源县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风俗,但是民间放生主要是表示对生灵的恩惠,先捕生灵然后再放之,则功过难以相抵。当时,周简子听众门客劝导,将“捕物放生”的作法改为“禁民捕捉”,这是中国禁止屠钓的早期记载。
春天生物滋长,古人已有保护生物措施,《礼记·月令第六》说:“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牡,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在春天万象更新之际,切勿伐木营生、覆巢嬉戏、残害幼苗等,否则有失大地万物生存之道。
“成汤解网”和“正旦放生”说明了放生习俗在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背景。昙无谶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流水长者子品》为佛教的放生提供了自身的沽源县,内容简录如下:
流水长者子不忍鱼为日所曝,乃求其国王,与以二十大象,暂往负水,济彼鱼命,王允其请。长者子乃及请二子,至象廄中,随意取二十大象,双从酒家多借皮囊,往决水处,以囊盛水,象负至池,泻至池中,水即弥满,还复如故。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予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
《流水长者子品》对佛教的放生习俗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十二因缘法、诸佛菩萨圣号、放生功德偈、放生程序、放生仪轨等。流水长者子救鱼放生的情节,增进了沽源县人士对佛教放生思想的理解,更易于接受和传播。
儒家的放生思想源于恻隐之心,如“子产畜鱼”等具有影响力。所以,佛教的放生结合了儒家的号召力,能够顺利推行于民间。
亳州一村民涡河水域捕到一条娃娃鱼目前已放生3月5日上午10点多,一条类似娃娃鱼的生物在谯城区牛集镇涡河与惠济河交汇处被放生。据悉,该生物被初步判定为娃娃鱼,是3月4日下午1时许,牛集镇李庄村民李中付在该处捕鱼时打捞上来的。“娃娃鱼”已重回水域,可是,有关它是否应该被放生的话题仍在继续。
捕鱼捕到一条“四脚怪物”
当日上午,放生现场围满了前来观看的村民。村民口中的“娃娃鱼”就放在一只方形白色大塑料桶内,塑料桶四周被人围得水泄不通,很多人拿出手机不停地对着桶内拍照。李中付一直蹲在旁边,两手搭在桶口处,时时护着桶里的“宝贝”。桶内的一条带脚黑色鱼状生物,“害羞”地蜷缩在角落里。据目测,该生物体长70多公分,体重约3千克。
李中付告诉记者,该生物是他3月4日下午1时许,乘坐小木船在涡河与惠济河交汇处捕鱼时打捞上来的。起地笼(一种捕鱼工具)时,就感觉比往常沉了许多,费力起出水面后,才发现地笼里有一个黑乎乎的大家伙,会动,还有四只脚。
“当时吓一跳,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鱼’,还以为是啥怪物呢,倒进船舱内许久没敢碰它。”李中付说。
带回家后一夜没敢合眼
村里有一位60多岁、经验丰富的打鱼者,察看了李中付捕到的这只“四脚怪物”后,断定为“娃娃鱼”,并告诉李中付说,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很珍贵。村民们听说此事后,纷纷赶去河边围观。
李中付慌忙联系了当地政府部门,赶去现场的还有谯城区森林公安分局民警和动物园工作人员。经他们初步判定,该生物为“娃娃鱼”,详情还需带回去做进一步鉴定。只是很多村民认为“娃娃鱼”即“娃娃神”,不能轻易冒犯,应该从哪里来还放回哪里去。加之工作人员没有与村民达成“领走协议”,工作人员只能空手而归。
晚上,李中付暂时将“娃娃鱼”带回家中看管。这一夜,李中付没敢合眼,生怕出了什么差错。
“那可是国家保护动物,我真担心万一夜里不见了,或者第二天发现死亡了,那我的罪可就大了。”李中付说,他夜里起来了无数次,每次都要跑去桶里瞅一眼“娃娃鱼”。
既然是“娃娃鱼”,它应该会发出孩子般的哭叫声,李中付一整夜并没有听到“娃娃鱼”的叫声。
是否应该放生有争议
当地村民都把“娃娃鱼”当成了神,所以大都主张放生,让其回归自然。
这种想法与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想法不谋而合。牛集镇政府宣传委员李井罹认为,放生符合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可以教育村民保护环境、爱护自然。镇政府还拿出了900元现金,对李中付积极的放生行为进行奖励。
而3月4日赶去现场的谯城区森林公安分局民警刘速则认为,“娃娃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并不适合在亳州本地生存,就地放生对“娃娃鱼”的后期生长可能不利。最好的处理方式应该先放回动物园饲养繁殖,待有机会再寻找适合它生长的环境放生。
“在亳州发现‘娃娃鱼’是个例,因为该生物主要生长在皖南地区的山涧溪流里,对周围环境和水质的要求也较高。所以,该生物不可能为亳州自然生长,最大的可能性是有人从外地带回放生的。”谯城区林业局局长张学彬说,不过,这从侧面也反映了亳州的水质在慢慢变好,既然它能在亳州水中被发现,说明亳州的水质是暂时适合它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