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什么日子好 生西。

时间:2022-11-09 06:48       来源: 未知

渭南张居士,旧业屠,每早宰猪,听邻寺晓钟声为准。一日忽无声,张问之,僧云:“夜梦十一人乞命,谓不鸣钟可免也。”张念所欲宰之猪适有十一子,遂乃感悟,弃屠业,皈依佛法,勤修十余年,已得神通,知去来事,预告命终之日,端坐而逝。经谓“上品往生须慈心不杀”,张居士因戒杀而得往生西方,决无疑矣。

以上所言,且据放生之人今生所得之果报。若据究竟而言,当来决定成佛。因佛心者大慈悲是,今能放生,即具慈悲之心,能植成佛之因也。

放生之功德如此,则杀生所应得之恶报可想而知,无须再举。因杀生之人,现生即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命终之后,先堕地狱、饿鬼、畜生,经无量劫,备受众苦。地狱、饿鬼之苦,人皆知之。至生于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报之事。昔日杀牛羊猪鸡鸭鱼虾等之人,即自变为牛羊鸡鸭鱼虾等。昔日被杀之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或变为人而返杀害之。此是因果报应之理,决定无疑,而不能幸免者也。

既经无量劫,生三恶道,受报渐毕;再生人中,依旧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以后须再经过多劫,渐种善根,能行放生戒杀诸善事,又能勇猛精勤忏悔往业,乃能渐离一切苦难也。

抑余又有为诸君言者:上所述杀牛羊猪鸡鸭鱼虾,乃举其大者而言。下至极微细之苍蝇、蚊虫、臭虫、跳蚤、蜈蚣、壁虎、蚁子等,亦决不可害损。倘故意杀一蚊虫,亦决定获得如上所述之种种苦报,断不可以其物微细而轻忽之也。

今日与诸君相见,余已述放生与杀生之果报如此苦乐不同。惟愿诸君自今以后,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事。余尝闻人云:“渭南近来放生之法会甚多,但杀生之家犹复不少。或有一人茹素,而家中男女等仍买鸡鸭鱼虾等之活物任意杀害也。”愿诸君于此事多多注意,自己既不杀生,亦应劝一切人皆不杀生。况家中男女等皆自己所亲爱之人,岂忍见其故造杀业、行将备受大苦而不加以劝告阻止耶?诸君勉旃,愿悉听受余之忠言也。

走出生死的神话


走出生死的神话

尽管鲁迅说过,这个孩子将来要死的,是句大实话。但是实话自然不讨人喜欢,包括一直到现在,你也不可否认。自然说这话的鲁迅也走了多年了。这话是句实话,佛教用四个字概括了人的一生:生老病死,最终归结为一个“苦”字,人的一张脸的白描图,“脸”就是一个写着的“苦”字。
足见谁都怕死,可是谁都要死。


苏州动物园,看看那个兽中之王的虎豹们,见他们懒洋洋地躺在笼子里,嗮太阳,有的睡姿还很夸张,四脚朝天,倚着钢丝笼角边。我想虎豹们本该如此嚣张的,大概是旅游旺季,驯兽师们不会给它们预先喂了安定药吧,免得出意外。我想在野兽的世界里,它们为王;可是这个世界并不是虎豹们的天下。还是聪明的同是高级动物的人主宰着这个世界。


虎豹们不需要文字,但是它们之间肯定有语言,和人之间也可以交流。比如栅栏外的游客给动物们香蕉或者饼干什么的,它们也很乐意,龇牙咧嘴,从钢丝护栏边伸出爪子来取。死就是死了,动物也不需要文字告诉幼崽们,关于更多生死的话题。
死就是死了。倒是聪明的人,有太多关于生死、人生的探究。不仅用语言文字,还有影视,以及遍及任何可以遍及的时空,去传播、交流有关生死的思想和超出生死的感受。


人太聪明了,往往在没有死亡之前,在人生不长的旅程中,好多时光会被死亡恐惧着而惊心。死亡本身对于生者或者死者毫无意义:对生者来说,不会体验到死亡的痛苦,再痛苦那是病痛、伤痛或者精神的痛苦;对于死者来说,因为人已经死了,一刹那,再没有觉知。而且在死亡的刹那感受是无暇表述的,这也许是造物者不想让生者知道死亡的真相吧,无非是介于痛苦、欢乐之间的一切感受吧。


这些足以让自作聪明的人在死亡之前,在闲暇或者梦醒之间痛苦一生了。


佛说过,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思考一些本来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在射箭飞来的刹那,我们应该避开。不是去思考过多的东西,比如这支箭的材质,谁射来的,想去找什么东西挡住,为什么会射向我,如是等等。只是恐怕这些念头还没有在大脑闪过,人已经中箭一命呜呼了。


人生有好多当下需要不得不解决的事情。


把生死心灭了,安住当下,才是一个智者的生活态度。


《金刚经》中有:“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竹筏渡河是释尊住世说法时常用的比喻。竹筏是古代印度人用竹子编成筏渡河的一种工具。据《中阿含五十四大品阿梨叱经》记载:佛陀的教法,如同用竹筏渡河,众生在生死河中,受种种苦恼逼迫,佛说种种教法,化导他们,令其解脱,犹如用竹筏济渡他们过此河流,到达解脱生死的涅槃彼岸。生死之河已过,应当舍筏登岸。这是佛陀说法时常用的比喻,即所谓“过河当用筏,到岸不须舟”。


佛陀在经中说:“我对你们经常用竹筏比喻我说的法,目的就是要你们舍弃法执,不能执着,假如以此为念,反为其累,虚生浪死。你们能够明白我经常说筏喻的道理,就能明白我所说的法都应舍去,更何况那些不是正法的法呢!”


事物以及外在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应对外在所有的变化。也就是说,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去给我们解决所有问题。

如空生尊者最初问佛“应云何住”?佛陀回答:“应如是住”。目的是让空生尊者安住当下,心勿外驰。如达摩为慧可安心时单刀直入,开示说:“谁缚汝?”解铃还须系铃人,慧可当即回光返照,彻本心源。遂得安心之法。


《金刚经》中,又不断教导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菩萨无住相布施……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乃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在处处教化我们应该安心于“无住而住”的当下,契机而行种种胜妙方便之法。(文:慧伯)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