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县放生群加入的号码

时间:2022-12-01 17:20       来源: 未知

——虽然因果不昧,但大善知识的手眼亦不可思议!

南泉斩猫,究竟落不落因果?

当然落因果。但是,做同样的一件事,凡夫与成就者有很大差别。主要有两点:1、所落因果有差别;2、受报方式有差别。菩萨是“心能转物”,来去自如;凡夫是“物能转心”,完全为业所牵。

一、发心不同,果报有别

释尊在《大涅槃经》中说过,他在往昔无量世前做大国王的时侯,曾供养一位婆罗门四十年;但有一天,这位婆罗门说了诽谤大乘佛教的话,世尊说:“我于尔时,立断彼命”。当与会的菩萨问,世尊当年是否已住于“一子地”?(即,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世尊说,当年已住此地,于一切众生无嗔恨心;但为真实利益众生故,断彼命也。该婆罗门以诽谤大乘之故,命终即堕地狱;在初入地狱的一刹那,忆念起自己是被某大国王所杀。为何被杀呢?是因为自己诽谤大乘佛法。思及此事,立时于大乘法起恭敬心。以此一念恭敬,当下就从地狱中出,生于知足天中。释尊于是说,我不仅没有剥夺他的生命,相反,还增添了他百千岁的天寿。世尊说,我以杀此婆罗门功德故,速超多劫成佛。在相它经文中,还记载过释尊做大商主时,曾有一名恶人欲害五百善士,当时为救护五百善人、兼为遮止恶人罪业故,杀掉了他。以此功德,又超越多劫成佛。

杀生是大恶业,为何释尊行之,反有功德?以发心不同故。我们凡夫所有杀生,皆是从贪嗔痴起,因此成就的都是三恶道的种子。而菩萨杀生,则是出于极大的慈悲心,出于爱护众生、利益众生之心,(如密教中的愤怒本尊,实是慈悲至极,方便化现也)因此成就的是菩萨道,是功德资粮。这和凡夫的杀生有极大差别。

当然,即便如此,因果亦不昧。释尊后来受金戗之报,即为此也。

二、证量不同,于彼众生,利益有差别

菩萨的修行,一切为众生,身语意业,所有功德,念念回向众生。因此,凡与之结缘的,决无空过者。经文上说,就像妙香,如果众生恭敬受持,身染香气;而忿怒击打、乃至以足踏碾,亦染香气。释尊在过去世做仙人时,曾有一青雀在其顶上筑巢,仙人为不惊动恼害彼故,七年中端坐不动。此青雀本于无记中种下了轻慢菩萨的业,但以菩萨摄护故、回心惊悯故,兼与菩萨结缘故,获大福报,多世为王,至佛灭后近千年,仍受国王身(《五灯会元》上有详述)。又:西藏密勒尊者,在初学时,曾受师兄俄巴喇嘛之命,做降雹法,以警示破坏佛法的恶人。当时因普降冰雹,打死幼小生灵无数;尊者以麻袋盛满鼠雀尸体,哭诉于师兄前。俄巴喇嘛告诉他,这些被无辜打死的众生,将会是他成佛时的弟子;而在尊者未成佛前,俄巴喇嘛以成就力,摄受于彼,使其解脱。当时密勒尊者心存疑惑,俄巴喇嘛弹指之间,即使所有鼠雀复生,飞奔四散而去。尊者于彼时,对佛法生大信心,对善知识的成就亦生大信心。(详见《密勒尊者传》)

所以,南泉斩猫,实乃为广大利益众生而行的菩萨法,是从极度的慈悲心中流出的善巧方便,与我们凡夫的行径,可有天壤之别!因此索达吉堪布在《密宗断惑论》中说“小乘中本为根本重罪的杀生,只要由大乘的大悲心或由密乘的大智慧来摄持,也可成为积累资粮的殊胜方便”。我们切不可以凡夫知见来推测圣人的证境,犯下诽谤善知识的过错。

三、大善知识的善巧方便难以测度

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无厌足王,发现彼王坐于高广座上,审判犯人,处以种种酷刑,或断手足,或挖心目......惨不忍睹。善财童子在惊怖的同时,于王退失信心。无厌足王于是带善财童子入己宫室,善财童子见其室容纳一切诸佛净土,事事无碍,无有穷尽。国王告诉他,从我本愿,宁可千万劫处地狱受苦,亦不愿给一虫蚁造成恼害;更不用说杀伤众生了。但是该地世风日下,人民多乐贪嗔痴,喜造无尽恶业;为方便调伏彼等,我化现出许多人,让其犯法,再处以酷刑。彼众生等,因睹惨烈刑罚故,弃恶从善,而我实际不曾杀害众生。可见菩萨的手眼不可思议!但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因果的可怕,如果不是为避免因果,无厌足王为何要“变出化人”来用呢?

因此,南泉斩猫就更复杂了。因为,菩萨可以“化猫”为用,以助利生事业,其甚深智慧、善巧妙用,谁能测度?从《华严》中,可以看出:很多善知识的境界是凡夫不能揣测的,如婆须密多女,得离欲三昧,而示现贪欲相;凡与之结缘的男子,则获不同程度的解脱。无厌足王,得慈心三昧,而能显现嗔相,利益众生。胜热婆罗门,示现痴相,修外道法,投身扑火,而实能折服一切外道,令入诸佛正见……所以,《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每每对善知识退心时,护法神总要提醒他:“善男子!求善知识莫生疲懈;见善知识莫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敕皆应承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莫见过失!”莫见过失,就是教我们不可以凡量推测圣量,以善知识成就不可思议故。

所以,末学认为,对我们凡夫而言,有两件事要注意:

1、要对如来、善知识生坚固信心,以其境界非凡夫能揣度故。获甚深智慧与功行的佛菩萨、大善知识,心力自在,来去自如,能方便化现种种境界,诱导众生。佛受金戗马麦之报,是为了向我们展示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并非尚有宿业未了;如果尚有余业,又如何能成佛呢?《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说,证究竟空性,不仅断了烦恼了现行,而且断了一切烦恼的种子,也清净了一切业障的种子。如何还会再受报?但为调伏众生之故,方便示现也。《维摩经》中,如来示现病相,让阿难取乳为药;乞至维摩大士门前,大士呵斥阿难说,快闭嘴,不要让他方菩萨听到你的粗言,而退失菩提心。什么粗言呢,即是说“如来有病,需乳为药”。转轮圣王以小福德,尚且无病,何况如来万德积聚之身?但以佛出娑婆世界,为摄受调伏下劣众生故,方便示现业报故。《大涅槃经》上说:“如来住于大涅槃,处处示现涅槃”,即此之谓也。

2、不可效彷圣人的举动,以因果真实不虚故。古德曾云:“踏破毗卢顶上行”、“一棒打死喂狗”等语,“骑圣像”、“烧舍利”等行,如果未彻悟的人,如果也去说、也去做,决定免不了下无间地狱,以诽谤三宝故。因此,我们凡夫千万要注意这点,不要把自己也当成圣人,我们的种子、我们的业力,与佛菩萨、善知识有天壤之别,不得草草!南泉斩猫得,我们却斩不得!

西藏有句话:“凡夫不能做瑜珈士的行为,瑜珈士不能做大成就者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做佛陀的行为”;汉地也有句话:“发心要大,胆子要小”。因缘果报,明明昭昭,我等初学,焉能不慎!

来意不诚退回原处(观音显圣的故事)

作者:煮云法师

到了大香会期间,前寺香客进香献烛者之多,真可以开设一间香烛店。虽然佛前烛台不少,可是大批香客涌进来的时候,还是无法应付,这枝烛刚插上去,那枝烛又送了来,只有把未点完的烛拿下来,换上新来的烛,如此不断的掉换下来的剩烛,每天都有好几百斤之多。尤其是杭州的香客,和上海的香客,佛前供烛,都是一百斤一对,或五十斤一对的送进来,如果香船一到都有好几抬是大蜡烛。放得下的人,看见香灯师把他的贡烛熄了,倒也无所谓,知道这是不得已的事,同时还有一句俗语,所谓‘心到佛知’,‘钱进山门,福归施主’,只要出了钱,发了心,我的香烛交与殿主师,随他烧香不烧香,点烛不点烛,总之我的心愿已了。有一种不知进香意义的人,他的心就放不下了,看见人家把他没烧完的香烛拿开,就有点不开心。

现在说一段香客进香,菩萨显圣的故事:

有一个远道来朝山的香客,因为他很有钱,所以买来的贡烛相当大,差不多有五六十斤一对烛,他到前寺进香时,正是进香的人最多的时候,香灯师忙着为香客点蜡烛,真是忙得不亦乐乎,这位香客把他一对大蜡烛.请香灯师点起来,刚插上烛台不久,又有其它的香客将烛送来叫点,所以把这位香客的一对大蜡烛熄下来,搁放着没点,再点其它香客的烛,因此这位施主就大大不满意寺中的和尚,说和尚贪心,有意把他一对大烛不点,存下来卖钱。一怒之下就带了随来的小儿子回去,那知这个爱子,不幸在半途得病死了,这位先生也就无可奈何的买了一口棺材,把他的爱子装了带回家中埋葬。

那知一到家中,看见这个已死的小孩子出来迎接他,这一来可把他楞住了!明明这个孩子同我去进香,在半途死去的,为什么又活在人世仍然未死呢?这真可说是千古的奇闻。因此大着胆子问道:“你不是随我去普陀山进香的吗?为什么现在又在家里呢?”

儿子回答他说:“那天随爸爸回来,一走出山门外,就不知爸爸到那里去了,我寻了好久,还是找不到您,正好遇见一个老人,承他把我送回来,我回来已经好几天了”。

他的爸爸这一来如堕进五里雾中,摸不着头脑:明明这孩子已经死了,是我亲手把他放进棺中,不知他什么时候活转过来的,还在我前面到家,我倒有点不相信哩,恐怕这是小孩变成小鬼来作祟我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带回来的棺材打开看看,不立时便见分晓了?于是当面教人把棺材开下来一看,那知棺材里已经不是放的孩子的死尸,竟变成一对大蜡烛,这好像变戏法一样的有趣,在那对蜡烛上还现出八个大字:“来意不诚,退回原处”!

这一来可把这位先生弄得既惭且愧,跪下来就拜祷不止。原来这是观音大士显圣,从此以后,每年都买很大的蜡烛到普陀山进香,再也不和香灯师们争论要点蜡烛不点蜡烛了。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