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四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我们修道一定要达到「动静一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不二,这才是修道真正的境界。如果是道理上的觉悟,这只是第一层的阶段性而已,接下来要证悟,达到真正超越动静的境界,这是第二阶段性的。所以分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修道首先从观念上的超越也就是「理悟」,道理开脱已经悟了以后,接下来第二阶段性即是要达到「动静不二」的境界。有了这样的证悟才是完成了修道的阶段。
我们如此说是有根据的,看看开悟圣僧怎么说,他说:
「动静一如,并非理悟,应须证得,超越动静,即名圣者。」
「动静一如」如果只是在第一阶段性而已,这是道理上的通达,你还作不到,永远停顿在动静一如,事相没有证悟,也同样并未真正超越解脱,不能称为圣人。所以才告诉你要超越动静,这样才是真正的圣者。我常举一个譬喻,你现在已经会开车,你会开车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道理的通达,你能开得了吗?不可能。你必须看一些交通规则,一些规矩、常识背得非常熟,加上在教练场学了一个月,这样你去考试经过路考,才完成你在道路或高速公路上开车的资格。好,道理上都懂了,交通规则也背得很熟了,但是你没有临场经验,请问你自己你有能力开车吗?还不行,你将方向盘转转看、转几圈?几公尺前要打方向灯?上高速公路要注意什么常识?你亲自下去开开看,等到你会开的时候,我要问你一句话,你开车是事相,还是道理上的通达?都说不清楚,无法说,如果只是道理的通达,但是你会开车呀!如果你会开车也不可远离道理,道理通达你才能够开这辆车,对不对?等你真的会开车的时候,说是道理通达还是事相通达,都是多余的,这叫做达到「理事无碍」的境界了。
同样的理由,我们人活在这个世间,动静一如也同此道理,如果动归动、静归静,没有达到动静一如,那么你还没有真正的解脱喔!诸位,说这个「静」,尤其是「禅定」,真正有禅定之人,他是一念万年甚至能万年一念,看是怎么解释。一念万年就是你一念入定以后能维持几百万年,一念万年不简单。我来做一个比喻,如本法师在这里讲见性成佛的法门,己经讲了差不多十分钟了,甚至已经讲一个小时了,因为你不会执着时间,才听得一心不乱、听得法喜充满、听得非常入神,虽然短暂的六十分钟也如同一剎那,这念久还是短呢?就看你悟了没。明明电视机才刚打开而已,七点半开始讲,哇,眼睛眨一下听没几句,八点半到了,万年一念也是同此道理。什么叫做万年一念?在凡夫的知见常识时间几万年,不过你入定后也如同一剎那而已,很快就过去。刚才明明才开电视而已,如本法师才开始演讲,现在喊一声哇,时间到了,这一声哇,你才醒过来,万年一念啊!六十分钟如同一剎那,一会儿时间就过去了。我们坐禅也同此道理,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境界就浮现了。所以道理上的通达比较快,你要做做看,什么叫做一念万年、万年一念,稍微和它相应一下,平时坐禅坐坐看。
阿罗汉一入定进去超越好几百?,在【四十二章经】说:「何谓阿罗汉?」意思是说什么叫做阿罗汉?「住动天地,旷?寿命」一入定几百?。所以有禅定好处多多,尤其达到涅槃解脱更加尊严。但是妄想太多、执着太重的人无禅定可言。以前有一位在迦叶佛的时代,证得阿罗汉果的阿罗汉,他抱一个心愿,等候释迦牟尼佛来人间的时候,他要跟随释迦佛度化无量众生,所以他就入定了。迦叶佛那个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两万岁,现代人的寿命平均七十至九十岁左右,因为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现在,你看有多久时间了,非常非常久以前的事了。他发一个愿,我入定等我出定,刚好释迦牟尼佛来人间,帮忙释迦牟尼佛来度化无量有情,这个愿是正确的,这个愿是庄严的,这个愿是利益众生的,是大慈悲心流露的愿,他就入定下去,入涅槃的境界去了,进入甚深的禅定。
有一天唐朝玄奘大师,要去印度取经的时候,在一个沙漠所在,看到一座山的中央发出万丈光芒、毫光灿烂,他知道有圣人在那里,他移动脚步靠近一看,原来是一位阿罗汉坐在那里,入很深很深的禅定,坐得稳稳的。此时玄奘大师就靠近来,在窥基大师的耳边三弹指,这位阿罗汉就出定了。喔,好几百年、好几千年、好几万年无法估计了。佛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两万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寿平均在一百岁时,你看经过几年了?好几万年很久了。出定以后他开口说一句话:「请问大师,释迦牟尼佛来人间了吗?我要帮忙释迦牟尼佛度化有情,令所有六道众生顿断三界,出离六道证成涅槃。请问大师现在是什么时代?」玄奘大师说:「不但释迦牟尼佛来人间,时间也已超过五百年了,你来人间作什么?」「要帮忙释迦牟尼佛度众生啊!」「已经过去五百年的事了」把他敲醒的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来人间又离开人间五百年了。过去的两万岁一直到一百岁的中间,你看经过多久的时间了,入定入那么久啊!但是这禅定有出定、有入定还是没有究竟,没有真正的超越解脱。要真正能动静一如,在禅定当中能动,在动中能有禅定达到动静不二的境界,超越动静才是真正的本领。所以有部份的阿罗汉,仍有出定入定还没究竟。玄奘大师告诉他,你现在可以到中原去投胎转世,再来人间度众生。后来奉命再去投胎转世,等到玄奘大师去取经回来时,刚好遇上这个时代度他出家。窥基大师之例,意思是说有「出定」有「入定」不是代表真正的究竟解脱。十方三世所有诸佛的禅定,完全是「首楞严大定」佛的禅定大定,在动中当下就是静,在静的当中当下就能动。照而常寂,寂中有照,照中有寂,离寂无照,离照无寂,达到寂照不二境界,这才是真正超越了禅定的境界,超越动静的境界。
凡夫的你我,动就动不能说它静,静就是静不能说它动,两极化就对了。但是诸佛已经修到超越动静当中,不被动所绑,不被静所缚,动静不二的境界。像一面镜子,镜子它是静态的百分之百正确,但是在静的当中,它能普照的作用,等到有东西来时就普映出来,离开以后镜面不会留下痕迹。它来的时候不会拒绝,它不会说「我能照」它静态,但是能普照有动的作用。它动中有照的作用,有动的作用但是它又寂静。我们人的心如同这面镜子一样,寂而能照;照而能寂,我们如果修到和镜面的美德一样的话,你和十方诸佛有什么两样呢?你看这面镜子,你说它动嘛?不对,说它寂静嘛?也不对,你说它不动但它能普照,普照就是动。但是动的当中,它不会说「我能照、我能动」它当下就能照,照的当中它又寂静,动和静一如,照和寂一如,你要怎么做呢?镜面如此,我们人修到解脱的时候寂中有照,照中有寂达到寂照不二的境界,这才是我们修道人的诉求,动静一如也是同此道理。
过去广钦老和尚在福建承天寺坐禅,在后山坐禅他常常坐禅入定,有一次在后山坐禅一入定就三个月,广钦老和尚不是年老了才有功夫,在年轻时就常坐禅,精进用功修道有降服老虎之称。有一次他在山洞里坐禅,这山洞就是虎穴住了许多老虎,他在那边坐禅眼睛一睁开出定,看见几只老虎在眼前,老虎向他示威,出声大吼要吓他咬他。广钦老和尚告诉它:「汝等畜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生做老虎就是果报,过去如果没有做下五逆十恶的重业,那来感召畜牲的果报呢?已经够可怜、业障很重了,怎能来干扰修行,有无量过失哦,我来替你授三皈依。」皈依后又说:「老虎要拥护我修道,借用一下而已,以后你依护持我修行的功德,以此功德就可以超越虎身。」为它说法十分钟,这些老虎听他讲这些话以后,似懂非懂点了一下头就离开,以后那一个地方就变成老和尚修行的处所。因此他的名声就大大轰动了寺内寺外,有伏虎之称就是由此典故。所以一位高僧大德,在说话当中连畜牲都听得懂,你想想看,所以有修就有差啊!世间人讲「有吃药有行气,有烧香有保佑。」有修行就有进入圣人境界的可能性。
老和尚坐禅就入定了,一入定又三个月,很恰巧,弘一大师也经过承天寺,听说后山有一位出家人入禅定,他很尊敬老和尚就去那边探望他观摩一下,参访一下。他看到老和尚坐得笔直,知道这是进入了禅定,就在耳朵边弹指三下,意思是请老和尚出定。弘一大师请他出定以后,移动轻快的脚步往承天寺去。奇怪的是刚才领先老和尚移动脚步下山返寺,为何我跑到寺里时,看到老和尚已经坐在那里等他了。他吓一跳,哦,这个境界不可思议啊!入定三个月的人,照理起来以后两腿也要揉一揉,暖身一下也要近一小时的时间啊!我边跑边走,边走边跑竟然速度比我还快,早一步到寺,所以此时弘一大师对广钦老和尚就更加尊敬了,一切皆在无言中。你看三弹指而已,老和尚就知道要请他出定,有话要跟他参访就出定下山,老和尚不简单。有一天如本如果入这大禅定时,你来弹弹看,说不定没动静不会出定喔!你要拿一个大钟来敲,看我会不会醒。所以有功夫的人稍微一请就起来了,就出定了,如果不是有份量有德行的人,也是请不出来的。弘一大师对他三弹指老和尚就出定了,所以说有出定、有入定,还不太究竟,但是功夫不简单了。叫你入定甭说入定,五分钟不要有妄想你就做不到了,何况入定呢?不简单喔!
我们如果没有功夫境界,不知道的人轻举妄动,胡乱处理一件事情,也会误了大事,为什么说会误事呢?我来说给诸位听。以前有一位禅师,他时常坐禅都入定,有一次入定入得特别久了一点,差不多四个月,平常都是一个礼拜、一个月、一个半月就很久了,突然有一次入定四个月,旁边的弟子都认为他已经往生了。因为坐在山上,一些蔓藤都绕在他身上缠着他全身都是。四个月,弟子看了不清楚师父到底是入定还是往生了,一动都不动,一些山上的藤将他缠得全身,像稻草人,叫又叫不醒,用引磬来请又不出定,大家判断已经往生了。老和尚入很深的禅定,大家议论以后就将他火化,反正师父往生了将他火化。这下糟了,火化过后老和尚出定找不到他的身体才知道,啊!这下事情不妙,我的弟子境界未到,不知我入大禅定当作已经往生将他火化,找不到他的肉体。晚上他徒弟在坐禅用功时,用境界来通报他说:「师父是入大禅定,你轻举妄动没请善知识来鉴定,就将我火化了,你误了我无法在娑婆世界住世来度众生,你要怎么说?」徒弟不知要如何,哭笑不得向师父忏悔。你想想看?所以一个人如果入禅定时,你若不知道当作他往生了,这样会误了大事,像老和尚就是个例子。我们的意思就是要告诉诸位,有入定有出定,这还不究竟,但是有入定有出定就不简单了。
所以我们修道必须达到「动静一如」,才堪称为圣人。再念一遍:
「动静一如,并非理悟,应须证得,超越动静,即名圣者。」
这点非常重要。诸位,修道有禅定要入定也好,出定也好,要超越动静一如也好,乃至像诸佛的境界也好,第一项一定要「见性」。所以我们订这个题目为「见性成佛」,有深深的潜在道理和意义存在。因为凡夫众生修道,不是用真如涅槃之性在用功,都用妄想意识的分别、用污染之心、用取舍得失的凡心在处事待人,既然如此,那里能超越解脱呢?因为进入凡夫之心为人处事,注定此人将受污染之心,感召未来的因果,被绑住了,佛门称为「业力」。所以我们修道见性以后就产生「愿力」,化「业力」为「愿力」就对了。但是最重要的要有这种愿力,首先要见性,所以见性之人堪称为祖师,是善知识。他所用的功不会污染、不会落下因果,因此当下自性解脱出离三界。所以修道首先以「见性」为要道理在此。诸位不用客气、不用谦虚,不可说我不敢想啦,我没希望,你千万不要这么说,因为你我大家都有一个「性」,佛教所讲佛性的性,本性的性,既然你我有一个佛性,这样修行就有希望。既然有希望,我们要拿出信心,发大愿,为明心见性来努力就对了。如果你有一个佛性一切都好说,除非你是草木石头,这就另当别论了。既然有一个性、一个知觉、一个心,这样修行就有希望了。所以要运用一位开悟圣僧说出开悟心境:
「众生本具佛性,如水与冰,无水即无冰,众生之外无佛,众生不知佛在近处而远求,如在水中却叫渴。」
「如在水中却叫渴」这句话最重要。众生,也就是六道众生,人人都具足了佛性的存在,不是我有你无,你有他无,若是这样叫做不平等,事实也并非如此。问题在你我大家只要是做人,六道众生人人都有佛性,有佛性如水和冰一样,无冰即无水,无水即无冰,冰和水是温度的差别而已,但是冰和水有共同的性质,H2O氧化氢,质一样,因温度不同产生一个是固体,一个液体如此而已。是温度使它的质,变成有硬的有软的,冰和水的原料一样,这样一切都好说。性在众生来用变成众生性,在佛来用变成佛性,在畜牲用变畜牲性,阿修罗来用变成阿修罗性,性没有两样用有差别。但是,它的果报就随着用而划上等号。所以我们的作用很重要,你的动机很重要,观念很重要,这是构成你以后果报的问题。你的动机正确、愿力正确、思想正确、观念解脱这样与佛没什么两样。问题是你的观念不同,违背真理颠倒妄想,无穷无尽的造业,你的动机和作用,哇,所作都不是圣人之业,是凡夫之业当然感召六道众生的果报。
所以修道要由「因」下去修,等到产生果报就来不及了。果报无法修,果报无法转修行,要「因」中转,「果」中不能转,果是产生果报的时候了。好比我做男生,我做男生无论如何美容,改善我身体的机能,都无法变成女性。已经构成女性是果报的时候了,想要转为男性,难啊!?然全身都变成女生一模一样了,但是思想观念还是男生的思想,这和多生累?各人的造化有密切的关系。与生俱来有修的,所以感召果报和他的「因中」有关系。所以修行要因中转,不能果中转。好,问题来了,果也有人当作因,比如我做男生我不想再做人了,利用我这果报当作因来修,修四圣谛、十二因缘,修六度波罗密,把因造下去以后因圆果满、福慧成就、见性庄严的时候,那时就成佛了。佛由何处来?由「因」来。我现在所做的一点一滴,构成成佛果报的前因,所以修行要因中转。话又收回来,水和冰也同此道理,离水无冰,离冰无水,水和冰的质是一样,只是温度热冷因此产生质的当中,一个变固体一个变液体而已,但是水的质是一样的。同样的理由「众生之外无佛」佛是如何来的?是众生修行最后福慧圆满见性以后成佛的,这样离开众生并无佛啊!佛是由众生的净化而所得,叫做「众生之外无佛」。但是众生没有听经闻法,没有听到了义的道理,因此慧不能生,他不知道「佛」当下在近处而远求啊!这才是令人真正烦恼之处。他心就是佛了,离开心并无佛,但是众生迷而不觉,在不能自觉的状况之下而远求,求什么?求外在所有诸佛。如此,和以后见性成佛恰恰离了八万四千里远了。
所以禅宗的道理,就是首先要承认你的心就是佛,这样一切都好说。离开你的心向外追求,就像在水中喊口渴,旁边就有一口水井,旁边有一瓶矿泉水,或是人在水中随时都可以喝上一口,他却不喝,在水边喊口渴,这样岂不是让世间人觉得很好笑,被笑为傻子。不错,你当下喝它一口就解决了,但他就是不喝,这是一种启示让人反省、暗示,让他善根流露让他回光返照的话,启示他,你的心就是佛不要远求,当下承认你的自性就是佛,如此去修你的福慧,庄严你的自性就对了,就不会在水中喊口渴了。既然我们的心是佛,向你的心用功夫就对了。远离你的心向外追求所有的诸佛,外面的诸佛是外面的诸佛和你不相干喔!否则,念佛之人也好、持咒之人也好、诵经之人也好、布施喜舍做功德的人也好,每天求佛,好,每天佛祖都让你看你又能怎么样?每天佛祖放光,你又能如何?佛祖每天摸你的额头,放大光明给你看,每天和你握握手。来,如本,我释迦佛和你握握手,我每天握手握到手快断掉了,我都成不了佛。为什么?佛是佛,我是我,客家人讲的汝是汝、俺是俺、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两人是不相同的个别体。佛是佛、我是我,不会因为佛祖为我加持放光,我就成佛,没这种事,这是方便权巧之法。最重要的是你要见到自性,因十方三世所有的诸佛也是自己三毒顿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净化,自己顿断、自己明心见性成佛的。十方诸佛也不是过去诸佛摸他的额头,与他握手啦,放光给他看啦,来让他成佛的,如果这样那么就不用修行啦!所以佛祖告诉你自作自受,你造什么因感召什么果报啊!不会因为诸佛的加持你就成佛,佛祖放光给你看你就成佛的,如果是这样,叫做佛门外道不是佛法。「行」要自己修,「业」要自己净化,「见性」自己要努力。
所以佛门有一句话:「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如果佛祖能度众生,如此一尊佛度一个众生,早就已经度尽了,何况十方三世诸佛,像恒河沙那么多,一对一,一尊佛祖度一个众生,无量诸佛度无量众生,早就该度尽了,为何如今众生还那么多度不尽呢?要知道「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啊!」佛若要度你不妨演讲佛法让你知道,让你善根流露教你如何见性的方法,如何修福修慧,这样方便说叫做「度」。其实若真正要「度」就要「自性自度」。佛祖讲经说法度你是一种方便的教法而已,真正自己要度脱生死要自性自度,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喔!观念要摸清楚。就像你不读书,老师不断的鼓励你,鼓励是给你很大的方便而已,你自己不读书要如何完成你的课业呢?要完成课业成就你能不能毕业?成不成器?重大的责任在你身上,这非关老师的问题。
佛祖也如同老师一样,教你出离三界顿断六道,方法听完以后结果不用功修行,这样诸佛奈何不了你呀!要走不要走、要修不要修,关键问题在你自己。修行也一样,点破你的心就是佛,结果你不修行,佛祖也奈何不了你呀!所以我们修道要记得,当你迷惘的时候,心外求佛,那怕经过了百千亿?,也不可能见到你的自性佛。当你悟,悟什么?见到自性的时候,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时候,不离方寸当下就见到佛了。因为佛就是你的心,既然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何必离开方寸而向外远求呢?祖师说这些公案,说临近水边,又在水边喊口渴而渴死,会让世间人觉得很可怜,很怜悯。就像在饭锅边被饿死一样,好不好笑呢?不过佛祖看众生也是如此呀!你有一个光明的本性不会修行而远求,就像我们人在水边却渴死一样,不好笑吗?我们这样的譬喻很直接了,在饭锅旁边饿死了,很讽刺啊!在水边却渴死很讽刺啊!同样的,你有一个佛性,却不承认有一个佛性的大有人在。过去佛祖要度化我们的时候说:「六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有人就在旁边说风凉话了:「成佛?我不相信,佛是佛我是我,我是那么卑贱你那么尊贵,是高高在上的,我不敢想。」你看信心就不够了。说你以后会成佛,回说:「成什么佛?怕是龙眼核芒果核︵台语佛、核同音︶了。」说这些令人伤心的话,有这种人吗?有喔,我讲经说法当中,也有很多人告诉他「以后你会成佛喔!」他就回你说「成什么芒果核、龙眼核。」一堆核就对了,讲了半天和成佛都毫不相干,听了真让你哭笑不得,替他很怜悯很同情。这与佛祖比喻,有如人在水中渴死没什么两样,在饭锅边被饿死没什么两样。你明明有一个佛性,过来人、明眼人、开悟证果的人说你有佛性,修行就成佛,他死都不承认也不相信。所以这种人佛经所说,多生累?没有修行,没有亲近佛法。这种人还要沉沦累生累?,不知何时才能像我们这样。所以,你不觉得怜悯吗?不会同情吗?不会可怜吗?实在都有这些成份了。
他又说,凡夫众生有此佛性,但是他不承认,也没有善根、慧根来成熟他、来承认这佛性。因此用妄想意识心,拼命不觉而造业、不知而造业或邪知邪见造业者到处都是,因此沉沦生死受无量苦了。所以我们修道要能保护自己,就像衣服,你要穿衣服不可不穿衣服就伤风感冒而病苦,在冰天雪地当中冻死。就像你有一个佛性不会用,你不会用,用出来都不是不生不灭的心、不是涅槃之心、开悟之心、无污染之心,用出来的都是妄想意识,在无形中亏损自己的德行,落入因果造业当中不知不觉,这和你有衣服不穿有何两样?有衣服不用而冷死,是不是很悲哀?就如你有佛性不会用又不知不觉,不能自觉来用,因此造业沉沦生死,这和有衣服而不用有何两样呢?所以你不会用也好或不用也好,或不能自觉来用也好,总是听经闻法以后,我们听佛祖的话就对了。我常说佛祖不会欺骗我们,我们多生累?就是不听佛祖的话,因此妄想意识为人处事,污染之心处事,不知不觉造业,落因果、沉沦生死,这一切要怪谁呢?因为你不相信,善根不成熟,慧根不诞生,所以为你造下了这么多「涂涂大业」,因此沉沦生死。
我常说我们多生累?都在轮回了,不差这一世,让佛祖骗一次好不好?骗到最后开悟证果不好吗?如果佛祖会骗我们,为何自古以来有多少人行菩萨道开悟证果?多少人出家修行变成圣僧,出离三界证成涅槃之人何其多啊!也很多在家居士修到开悟证果非常多啊!也有很多在家居士、出家众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以净土宗来说,以禅宗来说「见性」的人非常非常多,我们台湾宝岛见性的人也非常多。只能怪自己善根不够、慧根不够、智慧不够,你的智慧不够,不能说人家没开悟见性。人家已经超脱生死的人你还在这边毁谤人家,乃至无知造业,这要怎么说呢?那么,让佛祖骗一下没关系,何况佛祖怎么会骗我们呢?方便说而已。好,让佛祖骗一下好了,骗到最后开悟证果了。你看过去国王文武百官、高官显赫、名流仕绅、社会贤达,多少人学佛修道,最后成就「了生脱死」,证成涅槃的人非常多。
所以我们修道不要自作聪明:「现在是太空时代,太空梭可以跑到冥王星、土星、木星、火星了,学什么佛?」你不要这么说,那怕是跑到别的太阳系他方世界,同样以这种科技,你的善根不成熟,你也是凡夫众生。多少科学家自以为是知识份子,天下绝顶聪明才俊,快死的时候也是辗转病床,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开悟证果也是凡夫众生生死轮回,做一个三界的苦命儿、六道的流浪汉!你看相对的,有学佛修道之人生死就自在,未临终前三个月他就知道了,这谁做得到?譬如六祖惠能大师好了,临命终往生前一个月就知道,他说一个月后,他就要在此处入涅槃离开世间,有问题的人,我所有的弟子尽量问,不然师父离开世间以后,你要问一些见性成佛的事,要问就难了。真的一个月到,他就自在坐化了、入化了,坐得端正挺直、坐化了,你有这个本事吗?标榜是知识份子,结果命终时,世间人说死得很难看的很多,抓床叩被、牵肠挂肚,往生不会自在,功夫假不了啊!
净土法门法语:佛法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人无缘?摘自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70集 2015年1月24日 讲于 香港 佛法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人无缘?不相信、有怀疑,这无缘。佛没有办法感动他、没有办法叫他回头。所以我们跟佛要有缘,要有很深、很深的缘。这缘从哪里生的?从信心生的,真正相信世间有好人。现在人已经信心失掉了,不相信世间有好人,对每个人都怀疑。父母从小就教,上幼稚园了,你可别相信人,都叫他不要相信,怕被人骗了。所以“疑”这个烦恼是愚痴的根,疑不断不会开悟,没有智慧。他学到些常识,他没有智慧。智慧是从定中流露出来的,没有疑惑就得小定,小乘的定;没有分别那是大乘的定,菩萨的定。 看一切法平等,没有高下、没有胜负、没有好坏、没有善恶、没有染净,所有一切对立的统统没有,菩萨平等观,中国人所期望的大同世界、和睦的社会,“和”从哪里来的?“和”从平等来的。平等就是“和”,“不和”就不平等。不平等才有斗争、才有战争;平等就没有了。 “父子有亲”,“亲”是亲爱,亲爱里头不会有斗争,不但没有斗争,连“分别”这个念头都没有。 父子、兄弟、族人,同一个祖宗的后代,应当和睦相处。没有分别,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助合作,社会和谐了,斗争没有了。不但斗争没有了,竞争都没有了,这就是大同世界。中国过去一般读书人,心目当中所希求的是“大同”、是和谐,整个世界和谐、人类和谐了,再做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是道理。这个道理通达明白了,和平就落实了。 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诸位想想,这众生多么幸福,这就是天堂,这就是诸佛刹土。所以第一,显示弥陀无尽的悲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