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虽短,但提到的名相不少,内容也非常丰富,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义理。我们就简要来说明一下,这个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首先,这个故事虽然是一个譬喻,但却是很生动的譬喻,一点都没有言过其实。故事是以譬喻来教导我们,众生所处的三界就像是一个牢狱一般,所有的凡夫众生都被系缚在里面而无法解脱。那众生为什么会被系缚在三界的牢狱中呢?这都是因为众生有贪瞋痴三毒,所以就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里轮回而无法出离。无色界没有种种物质的色法,纯粹为精神状态四空定的境界,没有下二界的贪、瞋,所以是以痴为代表;色界的境界,则是已经远离了欲界的种种欲而不再贪爱,也因为没有男女欲,所以色界天人都是中性身,以禅定持身,但仍有瞋与痴,而以瞋为代表;欲界则包含了欲界六天、人间、饿鬼、畜生及地狱,欲界的众生具足贪瞋痴三个法,而以贪为代表——贪着于欲界的种种法。也就是说,凡夫众生都是被这贪瞋痴所束缚,而被绑在三界里而不能解脱,就像被关在三界的监牢一般,无法解脱这三界的牢笼。可怜悯的是,众生被关着却还不知道。《法华经》中另有三界犹如火宅的譬喻,与现在这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下一集的故事中再来为各位说明。
回到刚刚提到的欲界。就以我们所熟知的人间来说,一般人都是爱乐或是贪着世间的种种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等等的五欲六尘;贪着我所,也就是都在种种我所上用心经营、追求。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也就是我所拥有的钱财、名声、权位、眷属等等,众生都是在这些世俗法上追求或贪着,不知道这些事物的本质都是无常变化之法、来来去去,都只能拥有一时,最多也不过一世,是带不到未来世去的。对这些世间法贪着,在佛法上,我们说这叫作“我所执”,对我所的执着。譬如,有些人买了贵重的东西,本来应该要正常使用,才能发挥这个东西的价值,可是他却舍不得拿来用,宁可摆在那边当装饰品;自己不用,也不让其他人使用。也有些人把银行的存款数字,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每天在数字上斤斤计较!像这样的人,都是我所的执着很重的人,贪着身外之物。可是这些东西能保有多久呢?即使这些东西真能存在很久,但很可能自己色身就先坏了,而无法再享有这些东西了。所以,应该要看清楚“我所”本质的无常性,减少对五欲的贪着,甚至能够多多利益众生,如此一来烦恼也会减少;如果要修道,少欲的人不论修什么法,也都容易有所成就。
然而,众生除了贪着这些变化无常、只能拥有一时的身外之物外,其实还有更根本的贪爱与执着,那就是众生所最贪着的自己,也就是贪爱自己的色身、自己的五阴。如果没有色身,没有五阴自己,还会有刚刚所说对种种我所的贪着吗?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的内涵在其他课程里已经有讲解过,我们在这里就不再细说。这个对五阴自己的贪爱执着,在佛法中我们称之为“我执”。可是,之所以会有我执,却是因为有“我见”,也就是对“我”的本质认识不清而产生的错误见解,误以为这个我是真实的、值得贪着的、值得把握的,值得为它去追求种种世间的法、世俗之乐;不知道自己的身心以及所伴随的受想行等,其实也都是刹那刹那变化无常,仅有一世,终究还是会毁坏的,是没有办法去到未来世的。
故事中的譬喻说,维系住众生这一条命的是一条脆弱的草根,而这草根却又正被两只老鼠所啃蚀,随时可能被啃断而舍报;然而众生却仍然懵懂无知,甚至因为贪着树上之蜜,而忘了种种的危险仍在身旁,而不肯出离。也就是说,众生的生命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不但余命越来越短,而且随时都有可能丧身舍命;可是众生却无视于此,仍然贪着于种种世间的五欲之乐,甚至造下恶业而就此下堕受无量苦。
以佛法来说,我们色身是由四大等物质之法,藉缘假合而成的,是暂时而有,不过就是一世而已;这一世有了色身之后,识阴才能藉色身而生起运作,也才有种种的受想行等法。这一世舍报后,四大分离,五阴终归坏灭。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而继续追求种种为了满足自己的身心之事、之物,甚至因此而造了恶业,而导致未来世下堕地狱受大苦恼,求出无门,何苦来哉?有的则是造了其他小恶业,而导致下堕畜生道、饿鬼道中受苦,而仍然懵懂无知,之所以受苦不断而无法出离的原因为何?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贪着就是造成未来世的苦因,甚至不知道这样贪着享乐有何不对、有何不可?当然还有些人是造作了善业,因此而导致于未来世能生于欲界天,或者有些人执着于修定,使得未来能生于色界、无色界天;但因为贪着于这些善业的造作,或者对定境的执着,所以仍然无法出离三界轮回。而这些生于欲界诸天,色、无色界诸天的众生,当他们的福报享完之后,还是要下堕,继续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仍然无法解脱。
然而,可以让众生解脱于三界轮回、生死无常之苦的,只有 佛所教导的三乘菩提。而三乘菩提所要对治的就是众生的无明,而无明可以分为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所说的无明,以及大乘菩提成佛之道所说的无明。四阿含诸经所说的无明,是二乘解脱道的无明,是我见、我执、我所执等无明,主要就是因为不知道五阴,尤其是识阴,都是无常生灭之法;以及不知道五阴灭尽后,仍有涅槃的本际独存不灭。“明”就是光明,智慧的光明;“无明”就是没有智慧的光明,因为没有智慧光明来了知五阴的无常、虚妄不实,而产生贪爱执着,这就是阿含解脱道中所说的无明。
因此,要断除解脱道的无明,要先知道五阴内涵,之后必须深入思维,若不思维而仅仅听闻阅读,那么只是常识;必须自己再加以综合思维,这样才能对五阴的真实义理深信不疑。然后,还要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详细如实的观行,才能自己确信五阴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才能确信五阴是无常变异之法,更加确信五阴是一切苦的根源,因而产生强烈的出离心;也就是经由闻信、解信,渐渐进入修行阶段。而且一定要自己亲身如实详细观行,日后才有可能证得五蕴空相,能实证初果所住五蕴空相的见地中;也就是《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乃至断尽对五蕴的所有执着,度过三界一切苦厄。当然《心经》所讲的道理不只是这样而已,《心经》所讲的内容,是围绕在如来藏真心而说的,我们在这里碍于时间,不多作说明,想进一步了解的菩萨,可以请阅 平实导师的《心经密意》。
二乘菩提的无明,在大乘法中被称为一念无明;此外大乘法中还有无始无明,也就是对于法界实相、生命根源,没有智慧光明加以了知的无明,这个无明是菩萨真见道时所破的无始无明。而这个法界实相、生命根源,就是众生皆有的第八识如来藏真心,也就是《心经》所讲的心;找到这个不生灭的真心,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而五阴灭尽后的涅槃本际,其实就是如来藏独存的境界。
可是,在这里我们还是要提醒各位菩萨,虽然五阴无常,不须贪爱执着,但是身为菩萨道的修行者,仍须善用每一世的五阴,好好修道、护持正法、利益众生,否则一旦离开五阴,也就无法成就佛道了。
最后,总结这个故事所告诉我们的就是:修行之人若想要离开三界轮回生死的种种苦,一定要常常思维、观察无常的道理,观察世间种种法都不是可以爱乐,都不是值得贪着的法;甚至连自己的五阴身心都是无常,都是因缘和合而有,不应执着。若能如实了知世间诸法无常、五阴无常,就不会有所执着,也才能解脱三界轮回的生死之苦,所以最后故事的结论说“行者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第55集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林正才老师
世间一切善法都是四圣谛所含摄释迦世尊是在什么时候说四圣谛呢?祂是对谁说四圣谛呢?什么是四圣谛?为何四圣谛称为谛呢?四圣谛有什么重要呢?为何阿含中说世间一切善法皆为四圣谛所摄?最后我们还要探讨,二乘菩提当中的四圣谛,跟大乘菩提当中的四圣谛,有怎么样的差异呢?我们就一个一个问题来说明、来探讨。
释迦世尊在什么时候说四圣谛?是对谁说呢?释迦世尊在证道以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时候,度憍陈如等五比丘,在那个时候,世尊就为五比丘说四圣谛----苦、集、灭、道,这样子的四圣谛的法;所以,佛世尊在证道以后,初转法轮就是说四圣谛,说四圣谛的对象就是对五比丘说,四圣谛的内涵就是苦、集、灭、道。不但如此,释迦世尊在化缘将圆满的时候,也就是即将入大般涅槃的时候,在《遗教经》当中三度对大众唱(对大众说):若对于苦、集、灭、道等四圣谛还有疑问的人,可以赶快发问。所以,佛从初证道以后说四圣谛,从初证道对憍陈如等五比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一直到佛化缘将圆满的时候,都是谆谆的教诲,还三度地对大众、对四众弟子三度地询问:对于苦、集、灭、道四圣谛如果有疑问的人,可以赶快的发问。从这边就可以看出来,四圣谛在佛法中它的重要性了。
那什么是四圣谛呢?那为什么又称为谛呢?所谓的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还有道谛,所以“苦、集、灭、道”这个就是称为四圣谛。那为什么这个四圣谛称为“谛”呢?四圣谛这个“谛”的道理是在什么地方呢?谛,它就是真义,是实义,是如义,是不颠倒义、绝虚妄义;谛,它是真实的义理,它是如法的义理,它是不颠倒的义理。所以《瑜伽师地论》卷27里面这么说:
苦谛苦义,乃至道谛道义;是如是实,非不如实;是无颠倒,非是颠倒,故名为谛。又彼自相,无有虚诳;及见彼故,无倒觉转,是故名谛。(注1)
这个是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如是开示。这样子的开示是在说明什么样的道理呢?这个就是在说:所谓的四圣谛,就是圣者所见之真理的意思。
所以,《瑜伽师地论》里面又说:
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注2)
所以弥勒菩萨在这边说,这个四圣谛只有诸圣者能够见这诸圣谛。“同谓为谛”,也就是说:诸圣者如实地了知苦谛,还有苦集谛,还有苦集灭谛,还有苦集灭道谛,这样子的一个真理,已经如实了知、如实观见;如果不是如实了知、不是如实观见的这些凡夫、这些愚人,他并不如实知,并不如实见,所以就不能称为圣谛。所以,所谓“圣谛”的意思就是,圣者所如实了知的这个苦、集、灭、道真正的义理。
四圣谛有什么重要呢?四圣谛是圣者所见的(所见的真理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从前面弥勒菩萨的开示,就是在说明“四圣谛就是圣者所见的真理”的义理;谛者,是真义、实义、如义、不颠倒义、绝虚妄义。所以,佛一再地开示诸比丘,要他们不断地修习四圣谛,如果能够真正的理解四圣谛,而且能够实践八正道,就能够经由四圣谛还有八正道,来建立阿罗汉的解脱知见,还有一切的圣行,因此而证得了圣果;所以佛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及四圣谛的部分一共有一百五十经之多。
为何《阿含经》中说,世间一切善法都是四圣谛所含摄呢?我们这里来看一下《中阿含经》卷7《象迹喻经》里面如是说: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注3)
所以,从这一段经文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为何《阿含经》中说“世间一切善法皆为四圣谛所摄”,因为我们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之中,一切法都是不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诸法;如果离开蕴、处、界就无一切法可说,由蕴、处、界的具足才辗转出生一切法。所以,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是摄入四圣谛当中,一切法都离不开色、受、想、行、识,一切法都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这十二处,乃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这样子加起来总共是十八界的法;如果离开了蕴处界诸法,而来谈这样子的一切法,就没有四圣谛可言,所以这个是具足一切善法之说。
------《三乘菩提概说》 第003集 四圣谛总说(下) 与四圣谛之苦圣谛(一) 余正文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瑜伽师地论》卷 27,《大正藏》册 30,页 434,下 23-24。
2《瑜伽师地论》卷 27,《大正藏》册 30,页 434,下 26-29。
3《中阿含经》卷7,《大正藏》册10,页464,中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