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所选择的放生地点及金额,来决定生物的种类(空飞、陆上、水中)及数量,其中应注意事项如下:
不同的自然环境,有其适居的物种,可以请教当地人或熟悉该环境的人,不可以错乱。例如把海水鱼放到淡水流域中,其必死无疑。
生物有其地域性,三门县鱼拿到北部放,不一定能生存,其他生物亦同。因此要尽量在当地买、当地放。
同一地点,应尽量避免放入数量过大的单一物种,多样少量,才能对生态环境的冲击降至最低。
外来种【外国进口】不可在本土放生,会破坏生态环境。某些特殊生物如蛇、猴子、松鼠等,必须考量其对人的影响性。
人工养殖或豢养的生物,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应注意季节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其觅食能力的减低。例如水深度较浅的地区,当寒流来袭时常有鱼类冻死(人工养殖池才有保护措施),应尽量找有深水区域的河流放生,例如水库。而人工繁殖的鸟类其觅食能力可能不佳,如人工饲养的白纹鸟等。
应选择较具急迫性的生物来放生。所谓急迫性是指其马上面临宰杀,如市场中的活鱼,或山产店中的生物。有些生物虽豢养在笼里,但只是被当作宠物,暂时无生命的危险,而我们的能力可能有限,所以应先就较急迫性者予以解救。
推动护生观念,不拘泥于放生形式,提倡“保护自然”中国佛教放生网_放生仪规放生感应放生功德放生心得放生愈病-云端前些年,南方一些城市的市场上大量出售巴西龟,这些巴西龟大多是供放生用的。由于巴西龟是一种入侵性物种,它们的适应性和繁殖力非常强,被大批量放生后,数量众多的巴西龟大肆侵蚀生态三门县,对当地本土野生龟及类似物种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对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
然而,外来生物入侵,危害野生生物和生态环境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也没有出台防止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类似的案例很多,都是因为放生者对放生对象和周边生态环境的不了解,采取了错误的放生方式,使得大量的放生对象破坏了生态环境。
如果说不杀生、素食是对生命的消极保护,云端佛学,那么放生就是对生命的积极保护。很多佛教经典,如《梵网经》、《大智度论》中都提倡放生,《大智度论》中更是把放生作为第一功德:“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因此,为了积累功德,很多寺院组织信众或信众团体大批量地放生小动物。佛教传入我国后,亦大力提倡放生,并与我国原有的放生习俗相融合,逐渐演变出独特的法会——放生会,形成了我国佛教放生的理念和形式。
这种放生活动被称为“仪式性放生”,信众热衷于此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佛教倡导放生积功德,导致部分信众热衷于放生;另一方面是一些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各种途径宣扬放生功德,还强调数量越多,功德越大。然而这种不进行考察的大批量放生反倒破坏了生物链,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放生的本意是爱护生命,但其行为本身的后果却往往未必能够符合本意,甚至与本意相悖。人们借着将动物放生来积累功德,向上天祈福,然而,由于被放生的动物是由动物商提供,商人则向其他鸟兽商或猎人取得货源。因此,放生一旦沦为具规模的商业性活动,不但与爱护生命的本意相违背,而且间接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推动护生观念,不拘泥于放生形式,提倡“保护自然”。
看来,推动护生观念,不执着放生形式乃是当务之急。以佛教所倡导的慈悲心为宗旨,以方便救护为行为,发挥更积极的护生精神,因此更积极的方式应是保存这些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共同阻止不当的猎捕行为。如何通过环境教育对宗教放生的行为与观念进行转化,保留其爱护生命的精神,以生态保护的理念与做法取代狭隘的放生观念,探索出符合当下生态环境需求,真正实践爱护生命的理念和做法,是一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完成的事业。
积极护生:本着尊重生命的原则进行我国政府现在正进行湿地保护计划,批准了多个大面积的湿地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做法,对湿地的保护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护生。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保护,不仅关系到这个单一的生态系统,也会影响到周边的环境,辐射到更大的范围。这种做法所保护照顾的是一整块土地,不但保护了以这块土地为栖息地的动物,也保护了这块土地上的生态系统。对于秉持护生理念的佛教徒而言,这一做法更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慈悲护生的善念。
以佛教护生的眼光来看,这种保护原有生物不受干扰的护生方式,更合乎慈悲护生的真意,对于所护生的生命,也从佛教“放生”行为所关怀的动物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是真正贯彻了慈悲护生的实践,可谓之大护生,也就是积极护生。佛教组织与环境保护组织共同组织的放生活动,则在不断探索科学的放生方法。
三门县广化寺在每年的佛诞之类的节日都会举行放生法会,林业部门、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相关人士及三门县高校学生多次聚集到一起,共同探讨和实践放生的方法。2007年4月,由三门县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科学放生野生动物”研讨会在三门县召开,三门县广化寺方丈怡学法师应邀出席。研讨会通过深入学习、研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科学救护和放生的理论和规律。之后,在研讨会的基础上,编写成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书籍——《科学放生野生动物》,包括了专家们的发言、国内外的有关评论资料、科学放生的规律、流程和有关法规等。
专门指导放生活动的图书《佛教放生指南》丛书,已由三门县佛教文化研究所、三门县广化寺、三门县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编辑出版,内容不仅包括了佛教放生仪轨,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此外还附有《世界动物福利宣言》、《中华人民三门县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条例以及国际动物保护组织介绍等。佛教信众和有放生习惯的人群可以参考这一丛书。在斯里兰卡游学多年的唯善法师告诉记者,在南亚一些国家,人与动物是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很少出现把动物囚禁起来出售的情况,也没有什么仪式性的放生活动,那里的放生不像我国那么流行,或许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是一种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