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八放生好吗 佛教中的放生习俗的来源及其流行的介绍

时间:2022-11-05 06:48       来源: 未知

宋代以后,僧侣们在寺院里设立了放生池,供人们放生生,从而使释灵习俗深入民间。明清以来,洪云琪修改了放生仪式的规定,成立了"放生协会",并积极倡导放生。一.放生习惯的起源"。

先秦时期,孔子以舜为好生榜样,强调环境保护;孟子则强调恻隐之心,并以仁义思想启发梁惠王,《吕氏春秋·异用》、《列子·说符》等已经开创戒杀放生的风气。佛教传入汉地后,昙无谶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流水长者子品》为佛教放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商汤之所以讨伐成功,除了擅用万物之外,更懂得珍惜生灵,不让一切生命被赶尽杀绝,其治国所行仁爱之风,由“成汤解网”事迹可见一斑。《吕氏春秋·异用》记载: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阜城县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阜城县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成汤仁民爱物,强调放生为上合阜城县,下顺民意,仁君不忍见猎人四面布网,有违上天好生之德,于是去除三面,仅存一面;并更改祝祷词,化杀戾气为和祥之气,表现了统治者若行放生将比杀生较易获得民心。

“成汤解网”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莲池《戒杀放生文》仍然引用其故事。《列子·说符篇》记载了“周简子正旦放生”的故事:

阜城县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由此可知,阜城县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风俗,但是民间放生主要是表示对生灵的恩惠,先捕生灵然后再放之,则功过难以相抵。当时,周简子听众门客劝导,将“捕物放生”的作法改为“禁民捕捉”,这是中国禁止屠钓的早期记载。

春天生物滋长,古人已有保护生物措施,《礼记·月令第六》说:“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牡,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在春天万象更新之际,切勿伐木营生、覆巢嬉戏、残害幼苗等,否则有失大地万物生存之道。

“成汤解网”和“正旦放生”说明了放生习俗在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背景。昙无谶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流水长者子品》为佛教的放生提供了自身的阜城县,内容简录如下:

流水长者子不忍鱼为日所曝,乃求其国王,与以二十大象,暂往负水,济彼鱼命,王允其请。长者子乃及请二子,至象廄中,随意取二十大象,双从酒家多借皮囊,往决水处,以囊盛水,象负至池,泻至池中,水即弥满,还复如故。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予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

《流水长者子品》对佛教的放生习俗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十二因缘法、诸佛菩萨圣号、放生功德偈、放生程序、放生仪轨等。流水长者子救鱼放生的情节,增进了阜城县人士对佛教放生思想的理解,更易于接受和传播。

儒家的放生思想源于恻隐之心,如“子产畜鱼”等具有影响力。所以,佛教的放生结合了儒家的号召力,能够顺利推行于民间。

宝喜以身满众生愿

久远之前,鹿野苑中有一梵施国王,财富圆满,如理如法主持国政。当时有一商主名为宝,财富广积犹如多闻天子一般。释迦牟尼佛那时转生为他儿子,庄严善妙,名为宝喜。宝喜精通一切文字、观察法,智慧超群,又具深广悲心,性喜布施。他将父亲财产尽量布施与可怜众生,当父亲去世后,梵施国王就封其为大商主。

大商主继续经营买卖、行广大布施,随后他想到:父亲财富当然属于父亲所有,我用他财产布施并非本事,亦非稀有,我应自己积累福德,力争凭自身实力布施。于是他便广为宣布:“有谁欲与我同去大海取宝?有谁欲当我保镖及种种随员?愿意同去者请做好准备。”不久即有五百人应召而来,大商主便将炊事员、调解争执者、管理财务者、舀水者、观察者等众人全部带往海边。

大商主先派人赞叹入大海、得如意宝之功德,结果许多人纷纷涌上商船,以致船载过量无法行走;他接着又派人宣说海上风险,诸如会遇到食人鱼、巨浪、漩涡、鲸鱼、海盗、飓风、强盗等等群魔危害,告诉众人说凡不顾惜自己生命、不顾及亲友态度者均可登船。因人中本来就英勇者少、懦夫居多,结果大多数人又下船回家。

将出海航行所可能遭遇之危险连说三遍,并依次砍断三条缆绳后,宝喜等人所乘商船便似离弦之箭一般飞速驶向大海深处。等众人到达宝洲后,观察者交代说:“宝洲里有相似如意宝,也有真正如意宝,诸位在取宝时一定要审慎观察,取精去粗、取真去伪。此宝洲尚有共命罗刹女,极易诱惑男子,大家务必提起高度戒备。另外,能致人陶醉、晕眩之果实,若食之则要连续昏迷七天。诸如此类危险,我等皆需提防。七日之内,非人尚允许我等驻留,七日后则必须离开。七日后诸位将不会成办任何事,狂风肆虐时会将大家刮向别处。”

众人均依观察者所言小心翼翼、抓紧探宝,并纷纷找到真正珍宝,大家将所获宝藏堆放于船舱中就开始返航。待他们顺利抵达赡部洲后,宝喜终于得以按其意愿广行布施。

商主宝喜即如是先后六次前往大海取宝,并依所得珍宝于鹿野苑城中广行布施。此时有另外地方之五名商主,多次前往大海都遭遇众多违缘,船只损害、所欲成办之事无一成功。他们不觉心下思量道:都云宝喜商主福德深厚、人人称叹,若能依其福德力护佑,我等事业想必定可成办。于是他们便向宝喜请求帮助,宝喜为难说道:“按常规来讲,一人若七次前往大海恐非吉祥,因船只可能受损。我如第七次出海,未必能顺利返回。不过眼见你们如此恳请,我不由生出悲心,我尽量满足你们愿望吧。”

商主随即率领这五人同往宝洲,在获取宝珠后返航旅途中,商主心想:我们越过风浪、顺利抵达岸边之希望非常渺茫,看来我应把最珍贵宝珠置于口袋、拴在腰间。想到这,商主便对那五人说道:“我们所乘船只万一受损,你们定要抓紧我身体。”

又航行过一段路程后,众人发现一海岛,结果轮船不慎撞上,船只彻底损毁。五人急忙紧紧抓牢宝喜,而宝喜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根本不考虑个人安危,他只想到:我若想活着将他们带往岸边几乎无实现可能,不过海中喜清洁之龙王素不欲与尸身共住,若我立刻死去,龙王定会将他们送至岸边。打定主意宝喜便对众人说:“大家无需惊恐,此刻更要以稳固心态与欢喜心抓牢我身躯,我不需你们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将你们顺利送至岸边。上岸后,你们可将我身上宝珠带回并分配,凭此珍宝,七世以内都可令诸位尽享无穷财富。”宝喜言毕就边为获圆满菩提而发愿,边用利刃割下自己头颅。性喜清洁之龙王即刻便将其尸体抛至岸边。众人也因之而安全上岸。平安抵岸后,五人卸下宝珠并平均分配,然后又将宝喜骨灰好生供养一番。

当时之五位商人即是后来释迦牟尼成佛时之五比丘,世尊最初将其从轮回大海中救度,最终又以菩提支法宝以为分配,使他们皆获暂时、究竟安乐。

又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一大商主,名为大吉祥,财富广积犹如多闻天子。大商主后与五百商人一同路经一艰险、狭窄、陡峭岛屿时,遇到以婆罗门形象现身之毛髻罗刹。罗刹在路上拦住他们后假装说道:“毛髻罗刹残害我们,不让我们从此经过,你们也勿经过此地为好。”大商主不客气地回应说:“你们这些婆罗门最好少管闲事,自己走好路就是了。”

罗刹闻言内心不悦,他一时心烦气躁、脸色铁青,伸出双手张牙舞爪,发髻也堕落于地。他瞪着火红眼珠说道:“难道你这位商主还要向我进攻不成?赶快从此地滚开!”大商主看到他恐怖形象后一点也不为之所动,他拿起弓箭便开始向罗刹射去。结果所射之箭统统落在罗刹发髻里,商主举弓向罗刹掷去,弓也一并落入发髻之中,就连商主进攻所用木棒、粪便也全卡在发髻里。商主毫不在意,他又用身体向罗刹进攻,结果整个身躯也卡在发髻中。罗刹此时洋洋自得问道:“你双手、双脚、头颅全入我发髻中,除此之外,你还有何等可供进攻、炫耀之处?”

商主毫不退缩地回答说:“虽我双手、双脚、头颅全卡在你发髻中,连身躯亦入其中,但我仍拥有你无法卡住者,这就是我秘密之心。只要我心未曾气馁,则我精进心亦断不可能失去。精进不失,我当然要与你作战到底!我这精进之力,你又如何能消灭?”

罗刹只得无奈叹气道:“你所言的确不虚,你所拥有之精进确实令人感动,我实在应向你顶礼。如你这般精进下去,自他痛苦都可一并解脱。”

商主最终以其精进带领五百商人顺利渡过难关,毛髻罗刹也远离嗔恨、守持五戒,商主还为他宣说佛法。

释迦牟尼成佛后,此罗刹即转生为静住夜叉。释迦牟尼佛后来将其调伏,令其皈依并持守五戒。

《白莲花论释迦牟尼佛广传》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恭请十方善信随喜转载功德无量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