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长江哪里可以放生

时间:2022-12-01 14:27       来源: 未知

在一个寒冬难得的晴朗日子。马青云居士在一家四代老少及数十位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迎来了自己的期颐之年。老人身着红装,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动作轻盈,笑呵呵地一个劲向大家回礼问好。所有来宾面对这位百岁老人的灼灼风采啧啧称奇,而老人的这段神奇经历就是其女儿刘光玉居士亲口对我们讲述的。

年轻时的马青云定居在长江之滨的湖北宜昌,家境殷实。二十八岁那年在刚生下女儿不久就突然大病不起卧床弥留,遍请名医均束手无策宣布不治,家人无奈地准备了棺材及殡葬用品静等其往生。这此期间,一过路的出家人凑上前来问明情况后,遂要求进家探望。他在病人头上抚摸几下口中念念有词,昏迷三日的马青云居然清醒过来,在场亲属无不惊讶叹奇。这出家人遂叮嘱两条:一是今后不要再吃众生肉,最好皈依佛门,尽可放心活到七十三岁。二是如能坚持放生,则可更加增吉添寿,后福无穷。

病愈后的马青云女士开始戒荤吃素,不久就皈依佛门,并坚持每天礼佛诵经,多行善事,街坊邻居谁有难事她常常伸手相助,并喜欢给有缘人解字弘法。久而久之,其身体愈见强健,连头痛感冒的小疾也基本杜绝了。每逢初一、十五她又坚持买些鱼、虾、鳖、鳅等到江边放生。一个雨天,她去市场碰上商贩在卖两袋螺蛳,就毫不犹豫全部买下,还租只小船开往江心,迎着风雨沿途一路洒放。令人神奇的是当晚她就梦到无数黑衣人头戴尖帽跪拜在她堂前向她叩首,经人开示方知是螺蛳们在向她报恩致谢。

从此之后,马老居士对生灵感应之事更加笃信无疑,几十年来无论在运城还是宜昌跟随亲人生活,她都坚持放生长久不懈,即使在家里,她也坚持每天在门外放几把白米饭,去施济那些饥饿的小动物们。她的善举影响感染着她的家人,女儿与外孙们都和睦相处,慈爱为怀,生活也清淡简朴,乐于助人,成了名符其实的佛化家庭。如今的马老居士已百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身板硬朗,成为放生改变命运之理的活例证。

莲池大师曰:若能发喜舍心,起慈悲念,赎命放生者,现世保病延生(祛病延年),未来当证菩提。印光大师亦云: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由此看来,心持善念,茹素放生,是老人福寿百年的健康之道啊!

方丈住持和尚长老到底有什么区别

代佛传法、续佛慧命

住持:寺庙里掌舵的,主管弘扬佛法

简单说,住持就是一个寺院的领袖,是寺院的最高负责人。但凡是寺庙,就有一个住持。住持负责寺内的有关“弘法”的事务,例如上法堂讲演经法、早晚课诵、告香……做各种诵经、巡视、整肃违犯清规的僧人等等这样的日常事务。开山建寺,寺院的第一代住持,被称为“开山大师”。

住持这两个字,最早并不是一种名词称谓,而是一个动词,《圆觉经》中就有:“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意思就是,一切佛都安住在光明庄严的境界里,有住持佛法的意思。

佛教传入中国后采取的是师徒之间传授佛法,没有住持一说,但后来到了唐代,禅宗兴盛,门徒众多,于是住持就成为一种职位和称呼,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的人,所以,住持的事务性工作,主要还是侧重于代佛传法,除了装造佛像、修整经典、修造僧坊,其他时间都用来传法。

住持是怎么选出来的?参照《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要按期推选或礼请住持,十方选贤,提拔、重用爱国守法的僧人。虽然住持不由宗教局直接任命,但人选必须得到宗教局同意。

方丈:当住持成为公认的精神领袖

那方丈,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人?如何才能成为方丈?

成为方丈,除了有足够的资历和修为之外,一般情况下方丈必须是上规模的寺庙群才能有。第一,寺院要有三个大殿,寺众要在五百人以上。小规模的丛林寺众至少也要有三百人,多则二千乃至一万。并且方丈可以兼任多个寺庙,而住持则不能。一般来说,方丈必须由所在省的宗教管理部门和佛教协会任命才能生效。

所以,不论是从德行上,还是从认证的工序上,甚至是山头够不够大这些方面,方丈和住持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下次看到关于方丈的新闻,就别再问方丈和住持有啥区别了。见到僧人就管他叫“和尚”?这可不太专业。

“和尚”、“长老”这些称谓,和住持、方丈有什么关系

在汉传佛教的寺院里,不是每个男性出家人都有资格被称为“和尚”,只有修为高深、德高望重的,比如住持、方丈,才被称为“和尚”。

和尚,是从梵文而来,原义是“师”。本是一个尊称,能为人师者才能称“和尚”,但后来,人们叫着叫着便把和尚作为对一般出家男众的专用称呼了。

正常情形,在家人称出家人应为“师傅”,除非你尊之为父,可称他为“师父”。

“长老”这一称呼我们也会经常用错,曾做过住持、方丈的老和尚,在退休后人们敬称他为“长老”。只要还在住持、方丈的任内都不能称为长老。大丛林里为让历届退休的方丈和尚得安养,会安排小沙弥照顾他们,设有“长老寮”。

所以,再别学着《西游记》里那样管唐僧叫长老了。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