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云法师:生命在呼吸间
有一则禅宗故事,说一位僧人在行化时,不小心一脚踏空,掉下山崖。幸好衣服挂在悬崖间的一棵小树上,绝处逢生,一会儿终于回过神来。
正在庆幸之际,抬眼四处观察,心头不禁一紧,方知前途未为乐观。原来,小树在他身体的重压下,根部已开始松动;而他离崖顶有几丈高,势必不可能爬上去;在悬崖的下面,又有一只饿虎正仰首等着呢!心想这回死定了。
抬眼忽然发现就在不远的地方,崖壁上长了一颗鲜红的草莓,他伸手摘下草莓放在嘴里,欣叹道:“这草莓好甜啊!”
故事仅到此为止,并没讲他的结局如何。其实又何必再知道结局呢?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能够活在当下,感到如此潇洒快乐,这已经足够了。
记得佛陀有一天询问弟子:“我们的生命有多长时间?”
一位弟子抢先回答:“数日间。”
佛陀摇头说:“你还不懂这个道理。”
于是,又再问道:“人命有多长期限?”
另一位弟子答道:“饭食间。”
“你也不明白。”
最后,佛陀再次提出同样的问题,一位弟子举手道:“生命在呼吸之间。”
佛陀笑了。说道:“你说对了,人命在呼吸之间,出息不还即是后世。”
不久前赴新加坡讲学,刚下飞机,我就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荣获过“国家服务勋章”的长者,因为听说他已病得很严重。病榻上,老人神志十分清醒,他一眼便认出了我,并微笑点头致意。
可是,没料到当晚便传来老人逝世的消息,令人油然而生“无常”之叹。
什么是“无常”?“一口气不来,便是无常”,用通俗的话说,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因此,把握生命、活用生命期,如果能够在呼吸停止之前问心无愧、有快乐、有心得,便不虚此生;千万不要到最后一刻,回首发现一片空白,那就虚走一遭了。
佛教是知行合行解并重两兄弟跟着佛陀出家,他们在修学上渐渐分出差异来。哥哥修行很进取,弟弟也很用功。几年的夙夜匪懈,息心深究,他们也都有成就。哥哥证得阿罗汉果,弟弟也深入三藏教典。
可是,弟弟常常以为自己广学多闻,自夸炫耀,卖弄聪明,传播名声,引以为荣。他的哥哥知道以后,很是为他担心。对弟弟的成就,感到悲观。於是,有一次,他就劝告弟弟说道:“人身难得,佛世难值,正如佛陀常说的,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而今你既得了人身,应当以修行为重,解学则在其次,千万要慎重选择!”
弟弟听了,并不以为然,像耳边风,并不记在心中,反驳道:“你说的我认为不一定是对。我觉得我现在虽然对佛法有大海一滴的认识,但尚未得其骨髓,所谓既登其堂,必入其室。待我精通三藏,堪任人天师表的时候,然后再修道也不迟。”
“可是,人生无常,生命不能长久,也许你的三藏还没有学成,无常就落到你身上了,所以及早修行最为要紧。”
弟弟仍然固执他的本意,不肯接受哥哥的劝告。不久,弟弟染上奇异的怪病,医药无效,必死无疑。弟弟知道自己会死,心中非常恐惧,对他哥哥说道:“我过去愚痴迷盲,不听你的教示。现在面临寿命将尽,修行已经来不及了。”
说着,涕泪交流,向其兄悔过。不久,他的弟弟终於逝世。哥哥念手足情份,入定观他所投生的趣向。当他看见他投生在一个长者家中的时候,他便有了救度他弟弟的心念。
那长者家,靠近寺院。为了想救度他的弟弟,哥哥便数次到长者家探望,总想找机会度他的弟弟。当转世的弟弟长到三岁的时候,便替他皈依,教念佛陀圣号。这小孩也很惹人喜爱,聪明乖巧,一学就会。
当他长到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的乳母抱他往山上的寺院拜见他的师父的时候,因为寺在高山上,石阶曲折而崎岖,乳母抱他在怀中,一不小心谨慎,失手将小儿掉落在山下。顿时头破血流,粉身碎骨,凄惨地死亡了。
当他临命终的一刹那,心中顿时生起恶念,怀恨乳母的抱持不慎,以至遭遇这样灾祸。由於他起了这一念瞋恨的心,命终之后,堕入地狱。
他的哥哥知道这件事后,除怜悯其不幸外,又再入定观他的生趣,忽然,他在定中,观察到他的弟弟,已堕入在地狱中,他不觉叹息道:“地狱的苦楚,多么深重!地狱的罪业,多么难度!诸佛菩萨尚且不能奈何,何况是我?”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既得人身,又有几载?我们应该把握时机、努力修道,“解”道紧要,“行”更重要,佛教是知行合一,行解并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