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县一般都去哪代放生

时间:2023-02-08 18:01       来源: 未知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二辑 三、念佛与广修供养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二大愿「称赞如来」,今天接着讲第三大愿「广修供养」。诸位留心听着!下面分三段来讲:

  1.广修供养的释义

  广是大胜,修是持理,供是奉给,养是资用。即是常常修持营理广大胜妙之供品,以奉给资养于三宝。

  供养有二种:一、财供养。二、法供养。财供养可以资养「色身」,法供养可以资养「法身」。财供养又分身内之财与身外之财。「外财供养」,普通分为:四种供养、六种供养、十种供养等。

  四种供养,亦名四事供养。即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是供佛及僧的基本供养。其他的供品,缺少了尚可以,这四种供品,则缺一不可。因为这是「资身之具」,虽然出家修行,一切尽舍,而资养身命,却仍需要这四种物品。我们现在要供养僧伽,就要注意,必须以此四事供养。因此四事是出家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设若缺少四事,则不足以资养身命。身命尚且不活,遑论修行办道?

  又有六种供养,此有二说:一、香,华,灯,涂,果,乐。涂是涂香,以香料研为细末,涂摩身手,能净垢秽,能除热恼。乐是音乐。二、阏伽,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阏伽是水。

  复有十种供养,此亦有二:一、香,华,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宝是七宝,珠是璎珞。二、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缯是彩綢,盖是伞盖。幢幡是以彩缎绣制的悬挂庄严品,圆桶形者曰幢,长片形者曰幡。伎乐即音乐,这都是外财供养。至于「内财供养」,即是以自身为三宝做事,所谓执劳服役等。

  以上所讲的各种供养,散见于各种经论,以系佛教常识,故附带着讲讲。现在再讲本文,普贤行愿品上说: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这一段经文,是说我们要广修供养,就应当以重重无尽的三宝为对境。再看经文: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鬘」有二种:一是华串,二是璎珞。「酥」亦二种:一是牛乳油,二是药草油。「须弥山」国语妙高山,四宝所成,有八万四千由旬高。经中所列的供品,共有十一种。若是把诸种香合成「香」,把诸种灯合成「灯」,则只有七种。所谓「如须弥山,如大海水」,这是说广修供养之「广」,以见供品之广大胜妙。可是如何能够修办这样多的供养品呢?当然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既然事实上办不到,经中何以要这样说呢?我们要知道,这是「观行供养」,须要注意经文中的「天云」二字!天者自然之义,谓法界性中,自然具有如是不可思议之德用。云者缘起之义,普徧之义,重重无尽之义。谓由普贤甚深行愿之力,以为缘起,令此种种广大胜妙之供具,色相显然,普徧于重重无尽三宝之前,而作供养。我们再看经文: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千万)那由他(亿)分,迦罗(竖析人身上一毛为百分)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极微细)分,亦不及一!」

  对于这两段经文:先消文,后释义:

  别明七行,皆「法供养」。第一、如说修行供养者:学佛之人,必须能说能行,方可得到真实利益。如《大智度论》说:「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这是说:能脚踏实地修行的人,所说的佛法才是正确的。既然不能修行,又何必说法呢?能说不能行,还算有智慧的人吗?又如《大法句经》说:「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虽诵千言,求名愈着!不如一说,弃执离着!虽诵千言,不欲舍罪;不如一闻,去离生死!…虽诵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绝离三界!虽诵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听,自他两利。」千言是千字,或作千句解亦可。诵是背诵,包括演讲。这是说:即使你能够日诵千言,不修行也得不到实益。而且能说不能行的人,一定贪名。愈是能说,贪心愈大,如是则罪业日增,何能自利利他?

  然而我们要注意:这只是警策能说不能行的人,能行而不能说的「老修行」,是不得借口以自护短的。因为能行不能说的人,世尊是呵斥为「哑羊僧」的啊!今日佛教之不兴,其病源即在于行解背驰,能解说的不能修行,能修行的不能解说,以是不能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了。所以《文殊章》说:「如说修行,如行而说。若不能尔,是亦不能利乐众生。」必须把说出来的佛法,能够行出来。把行出来的佛法,能够说出来,这样才叫「如说修行」。这样才叫以法供养如来。

  第二、利益众生供养者: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我们所修的善根,皆以救护一切众生为目的,诸佛一定大生欢喜,这便是以利益众生供养如来。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者:摄受即是摄取。众生以差别为性,我们要度众生,必须方便善巧,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摄取之。如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如是以六度法门,摄取一切众生。于无量众生中,不舍弃一个众生,必将他安置在佛道之中,这即是以摄受众生供养如来。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者:例如我们要度众生,必须学法修行。学法修行,一定要受辛苦,而这种辛苦,正是代众生受的。又如众生遭遇到灾难,我们要去救灾救难,也一定要受很多的辛苦,这也是代众生受的。诸佛为度众生,不惜累劫勤苦,我们能代众生受苦,最能契合佛心,是即以法供养如来了。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者:诸佛出世,为的是令一切众生勤修善根。我们能勤修善根,即是供养如来。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者:菩萨是以「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对于弘法利生之事,念念不舍,即是供养如来。

  第七、不离菩提心供养者:这一句最重要,是乃以上六种行门的根本。甚么叫菩提心呢?即是度一切众生悉皆成佛的心。设若离开菩提心而修前面所说的六种行门,则必被魔所摄持,如是则一切佛法悉皆变成魔法,不但不能利乐一切众生,连自己也沦落于三界之中了。若能念念不离菩提心,方为真法供养如来。

  以上消解经文,以下再释其含义:

  「广修供养」的经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这一段经文,表面上看起来是「财供养」。第二段「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这一段经文,表面上看起来是「法供养」。第三段「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这一段经文,更显明的校量着,第二段的法供养,胜过第一段的财供养。然而,倘作如是解,则便大错特错了!第一须知:第一段经文中的「财供养」是「观行供养」,观行供养即是法供养。第二须知:第二段经文中的七种法行,并不是另有七种法供养,而只是前面「观行供养」所依据的七种发心。「如说修行」者,即是如前所说的观行,如是而行。「利益众生」者,即修观行之时,本来是为利益众生而修的。果能如是与七种心相应,则所修的观行,即名为真法供养了。那么第三段经文是怎样校量的呢?其中含义是:观行供养虽然是法供养,但必与七种法行之心相应,方得称为法供养,方能得到不可思议之功德。倘若不与七行之心相应,纵令观行成就,而法供养早已变成财供养,其功德也就有限了。有志研究《行愿品》者,幸勿以文害义!

  2.广修供养的利益

  广修供养,除悭贪障,得大财富。悭是悭吝,自己所有的财物,不肯施舍于人,就是悭吝。贪是贪得,他人所有的财物,总想属于自己,就是贪得。但是世间人都是凡夫,大家都有悭贪心。你要贪他人的财物,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因为财物不易贪到手,乃千方百计以谋之。甚至欲达目的,不择手段,竟不惜伤天害理以图之,于是因贪财而造许多恶业!现在有犯国法,死后堕入地狱,不但未得财富之乐,反而受苦无穷!这都是不明因果所致。我们要研究一下,世间人为甚么要这样悭贪呢?为的是得大财富,享受快乐吗?哪知道悭贪不是致富之因,愈悭贪则愈贫苦,众生愚痴,令人可叹!是以要想得大财富,切不可起悭贪心。不但他人之财不贪,自己所有的财物,还要布施,布施才是致富之因。所以广修供养,可以除悭贪障,得大财富,这是总说其利益。若分别说之:则供华能除丑陋而得相好,供香能除垢秽而得法身,供灯能除痴暗而得慧明,供乐能除喑哑而得法音等,如是等供养,一一皆有广大报果。

  3.念佛与广修供养

  我们早晨,先供一杯开水,次再点灯烧香,而后早课。食粥之后,供华供果,而后念佛。午前,供菜供饭,而后午斋。而且每一支香皆须然烛焚香,而后念佛。以及念佛堂中,所悬挂的缦帐幢幡,种种庄严,这都是将「广修供养」之行愿,与念佛法门融而为一的修持。

  有人说:只要一心念佛就好了,何必更要广修供养呢?须知一切行门皆由福报所摄持!设若没有福报,不但找不着一座清净的念佛堂,甚至于连衣食都不能具足,如何能以安心办道呢?三宝是最大的福田,广修供养可得最大的福报,所以应当念佛与供养合一。

  但有两点重要的道理,应当注意:第一、在供养的时候,要加修「观行」,虽然所供的只是一香一华,而必须观想着如山如海如云。第二、在修「观行」的时候,必须要发七种心: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乃至不离菩提心供养。若能如是,必能成就普贤菩萨的第三「广修供养」的大愿。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圣严法师:圣严说禅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圣严法师:圣严说禅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问:

  有位出家人对曹山本寂禅师说:「我全身都是病,请师父帮我医治。」曹山说:「不医。」和尚问他为什么,曹山说:「我要叫你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曹山为何用这种方法?它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答:

  普通人都求生而怕死;也有一些人认为生不如死,因为活得太没意思,所以想死。这种观念都是错的,非死不可时,求生无用;未死时求死,岂有此理。

  若有因果观念,知道生死有一定的时间,要改变它的话,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例如佛、罗汉与大修行人可以留寿,本来在某个时间应该死,但可以在人间多留几个月或几年,又如大恶之人本不该死,却可能横死或早死,譬如糟蹋身体而死、违法乱纪而死、被谋杀而死、或因天罚而死。除了这些例外,一般人的生与死都是确定的,求生或求死都是多余的。

  这位出家人要曹山禅师治他的病,该病其实是心病,也就是烦恼。但是心病不是任何人能医的,即使医了也只是表面,不能彻底。所以,有烦恼的人向心理医生求助也很难将之根除,必须经常找他谈话,也许要找一辈子,也许心理医生自己也害起病来。心病要无所求,也无所舍才能医治。

  站在禅宗的立场,凡有执着、有我、有所求、有所避,皆是病;求医治病也是病,因为那是自我的执着。若不求生也不求死,这就是平常心、无我无私的心,此即解脱。若真要治病,解脱是最好的方法了。曹山说:「我要你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实在是没有「生」这个东西,也没有「死」这回事,只要摆下生与死的问题,你就没病了,就可以解脱生死。

  这两句话非常有意思,大概只有禅修或禅悟的人才能体会,不过一般人也可以学习,不要贪生怕死。贪生不一定能长寿,怕死也不一定有用,不贪生怕死则可能活得舒服一点,也会长寿一点吧!

友情链接():
Baidu
map